我在分享影视作品看法的时候,稿子里经常会提一个词:
“叠buff”
有时候会说一个角色,比如《星辰大海》里刘涛饰演的简爱。
各种出轨、父母双亡、重男轻女、人口买卖等内容,都叠在简爱一个人头上。
有时候会说一部剧,比如《江照黎明》。
把家暴、PUA、原生家庭、渣男等信息均匀的分发给每段剧情和每个角色。
当然,在我这“叠buff”可不是什么好词。
它代表这部作品的元素太杂,乱七八糟的啥都沾点。
结果呈现效果往往不如预期,大概率也是泛泛而谈,啥都想聊点,但啥都讲不透。
不仅讲不透,还特别容易拖主线剧情的后腿。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
既然叠buff容易影响观感,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剧组,都叠上瘾了呢?
在我看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方便买热搜!
当然,我要强调一下。
这些buff剧里提到的元素,很多确实是现实社会存在的顽疾。
对于社会问题,咱们没必要藏着掖着,也没必要杠上开花。
不过,把这些元素放进影视剧里,能呈现出什么效果,这就得两说了。
比如,主打反家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或者是主打反性骚扰的《女人不再沉默》。
它们是从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和社会舆论的角度出发。
用大尺度的演绎,引起观众们的共鸣。
最后,传达编剧想表达的价值观,以及对于问题本身的看法。
像这类作品,已经可以上升到“社会实验”的程度。
因为,他们确实在很认真的就一个问题去做探究和传播。
但在buff剧里,这些元素的用法则完全不同。
就以上面提到的《江照黎明》为例。
编剧在自白里,号称这部剧是“女性的救赎”。
且特意在苏睿的身上,安装了赌狗、家暴、出轨、PUA等一堆大家很膈应的头衔。
顺便在边边角角,又塞上了婆媳关系、原生家庭和重男轻女。
就连杀妻骗保的过程,也要选热搜指数最高的手法,来个三翻四抖。
当时,《江照黎明》真的是变着花样上热搜。
每条热搜下面,都是“就TM真实”、“每天一个恐婚小技巧”。
可等元素堆满之后,片方的发掘戛然而止。
既不想对其中任意一个点进行深挖,还要反复提及。
最后,一笔带过所有问题,给观众留下了莫名其妙的和解大团圆。
所谓的“救赎”我是没看到,倒是查资料的时候,让我恶补了不少真实发生的恶性案件。
总之,除了我以前在视频里说的,案子的走向很儿戏,把焦虑buff叠满之后,编剧没有做好回收,或者压根就没考虑过回收,也是它烂尾的重要原因。
今年类似的作品还不少,像咱们讲过的《相逢时节》、《我们的婚姻》等等都是如此。
质量嘛,也就那么回事。
开口没房子、闭口养孩子,中间夫妻不会过日子。
他们真的很会踩话题的节奏,恨不能直接把热搜榜搬上荧屏,让大家弹幕开撕。
真是场内干货不够,场外焦虑来凑。
当然,可能会有小伙伴说,真实世界各种闹心的事一抓一把,不比剧里少。
说的都对!
但是,我要再强调一下,前文的观点:
用镜头探究社会问题,和拿着矛盾做噱头,是两码事。
如果只是一堆要素泛泛而谈,一不说社会影响,二不讲解题思路。
纯看观众膈应什么,就把什么怼进剧本来膈应观众。
拿来吹水的话题度,还全靠观众在场外讲自己的悲惨,或者挑动对立的吵架盖楼。
那我只能主观判断,您就是在用别人的痛苦和焦虑捞钱玩儿。
毕竟,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只要网撒的够大、要素贴的够多,总能让一部分人产生共情,认为您就是“纪录片”对吧。
当然了,这些东西,都是营销层面的操作。
只要buff叠的好,万的预算,能做出一个亿的节目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叠buff真的只是为了买热搜吗?
是,又不完全是。
毕竟,也有很多观众完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