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述宋江竖起替天行道大旗,招揽将在梁山聚义,可以说个个有绝技。
他们战斗力超强,打童贯败高俅,按实力来说,梁山好汉打方腊简直就是手到擒来,可为什么反倒折损70名大将?这就要追根溯源分析一下为什么宋江能打败童贯和高俅了。
打童贯败高俅
日益壮大的梁山泊好汉时刻侵扰着朝廷的美梦,担心一个不小心就会让梁山端了老窝,因此先后派出了童贯和高俅攻打梁山泊,童贯朝中任职枢密使,毛遂自荐可以轻松打败梁山贼寇。
童贯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前往梁山泊,本以为梁山只是几个贼寇,可万万没想到双方兵力竟然不相上下,几年的发展梁山已经扩展到了数十万之众。
其次梁山泊兄弟们对于百姓秋毫无犯,深得百姓拥戴,再加上梁山泊特殊的地理位置,童贯远征至此粮草不济自然很难支撑,很快败下阵来。
高俅和童贯在朝廷中狼狈为奸,为了替童贯一雪前耻,高俅也主动请缨率领大军讨伐梁山泊。
其实高俅更是没有多少才能的人,虽然获得皇帝恩宠,只不过也是因为踢得一脚好球,对于英勇的梁山好汉而言高俅的输也是必然的结果,更何况宋江有着自己的目的在,也是必须要打败高俅。
两次打败高俅之后,第三次迎战的时候宋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能招安,但却遭到了高俅的反对,高俅从骨子里瞧不起这帮贼寇。
为了迫使朝廷同意招安,也为了展现自己的实力。宋江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击沉高俅的战船,活捉并威胁他,高俅为了活命不得不同意招安,但心中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带梁山兄弟招安宋江之所以付出那么多只为招安,其实也和他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分不开,他本就是朝廷押司,做朝廷的官吏是一件荣耀门楣的事情,但作为匪首的他却是丢尽了祖宗的脸。
可也因为他的这个思想最终将梁山好汉都送上了不归路,高俅虽然帮忙说服朝廷招安,实则是另有计谋,只要梁山招安成功就成为了他的囊中之物。
这一点从招安之后就能看得出来,朝廷本应给梁山更多地封赏,但实际上只有卢俊义和宋江有了官职,其余人则是一无所有。这本就是要孤立宋江和卢俊义的举措,宋江心中也不是全然不知。
为了能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封赏,只能去建功立业,宋江主动提出带兵攻打大辽,大胜还朝之后,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任何赏赐,唯一的好处是获得了宋徽宗的信任。
高俅是不能容许宋江等人在朝廷站稳脚跟,于是谏言让宋江等人去攻打方腊,倘若能赢了回来再行封赏,倘若败了也能削弱梁山的实力,同时也能削减皇帝的信任。
这次出征梁山好汉返回朝廷的人只有二十几个,七十人丧命,而回来的宋江卢俊义表面上得到了封赏,可几年之后就被下毒赐死了。
实力悬殊的战役之前的战役梁山都能毫发无损,偏偏攻打方腊却付出了惨重代价,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出征方腊有三个关键人物没有跟着去,其中法师入云龙公孙胜在出征之前向吴用道别之后悄然远去。其次还有赛华佗安道全被留在宫中做了御医未能前往。
公孙胜能掐会算,擅长排兵布阵,在梁山成立之时立下了不少奇功,在讨伐辽国的时候正是因为公孙胜破除了田虎的妖法,才能保得梁山好汉安然无恙。
攻打方腊一战伤者无数,林冲、杨雄、杨志、时迁等好汉都是在征讨方腊途中病死,且因为受伤者致死得更多,倘若安道全一直跟着梁军攻打方腊,这些人或许就不会死那么多了。
上战场首要因素就是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擅长给马治病的皇甫端也被宋徽宗留下了,因为宋朝的马都是从外邦购买而来,因此弥足珍贵,擅长治疗马疾病的皇甫端自然也被视为珍宝。
第二,方腊和当初的梁山泊好汉一样,都是替天行道的义军,百姓惨遭朝廷欺凌,拥护方腊。而此时的梁山代表的是朝廷,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人心所向在方腊。
虽然最终梁山还是取得了胜利,但也损失惨重,方腊和梁山两败俱伤也正是朝廷乐意看到的情形。
第三,实力悬殊,方腊此时已经占据了八州二十五县,俨然就是一个朝廷的装备,且都是正规军训练,兵强马壮,手下高手不少,且战斗力都可匹敌梁山前十名。
梁军擅长北方作战,但攻打方腊却是不远万里去南方,南方就是方腊的主场,地势环境都占有优势。
奸佞算计掣肘第四,高俅的阴谋算计,梁山攻打方腊之初凭借着超强的战斗力,已经夺下了方腊多个城池,但梁山内部也损失惨重需要休养生息,可高俅却暗中使坏,命令梁军继续攻打,不给他们丝毫喘息的机会。
朝廷的狠心不免凉了梁山的心,宋江知道此时的人心已经有些涣散,本想和方腊和谈减少双方的损失,可方腊正是看透了朝廷的险恶用心,也明白今日若归顺来日他们就是宋江等人的下场。
方腊和宋江和谈不成最后决战都是抱着必死之心,你死我活的战争可想而知结果如何。
第五,是最关键的一点,常言道兵未动粮草先行,打仗首先最关键的就是要保障后勤粮食供应。但由于后方高俅等奸佞掣肘,粮草供应不及时,梁山英豪恶战之下不能填饱肚子,战斗力自然下降不少。
综上所述,并非说宋江无能,只能说天时地利人和他一样都没能占上,但在这种恶劣的情形之下依然能以少胜多惨胜而归,足以说明梁山的实力不容小觑。
宋江作为梁山首领,未能洞察朝廷用心,错误盲目地招安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