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山刚起步阶段,在宋江的带领下,梁山规模不断扩大,在面对朝廷的围剿时不仅没有损兵折将,反而不断吸纳对方的高手,结果梁山实力更加强盛。到后来接受朝廷招安后,无论是征辽、打田虎、还是平定王庆,梁山好汉都没有出现什么大的伤亡。
不过在遇到方腊后,梁山的辉煌战绩却不能延续下去,这一战伤亡惨重到动摇了梁山的根本。梁山将中有59人阵亡,另外有11人死于病痛,总计有70位好汉折戟在征方腊的战争中,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方腊军实力强大在水浒传中的描述中,其实已经明确说明方腊的实力远超于宋江率领的梁山集团。宋江等一众好汉只是占据梁山水泊的小“土匪”,而方腊当时可是攻下了江南八州二十五县,是名副其实的一方割据势力。
江南的富庶人尽皆知,方腊占据那么多富庶地区,手中自然不缺兵马钱粮。此外,方腊军中也是高手如云,有不少方腊将领即使放在梁山也是数一数二的高手,比如石宝、方杰、邓元觉等人身手就不弱,梁山的霹雳火秦明就是死于方杰之手。
要说方腊军也不见得有多强,毕竟方腊也是农民出身,身下的班底曾经大多也都是穷哈哈的百姓,他们大都是长期遭受朝廷的剥削与压迫才不得不起义,所以方腊军大部分士兵也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单体战斗力并不是很强。
但是评价一支军队战斗力有多强,不仅仅是看单兵作战能力,更多的也要看士气和意志。方腊军从上而下每一个人都清楚他们起义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即使朝廷不追究他们的起义行为,他们最后的下场仍会和以前一样继续遭受压迫,命运同样凄惨。
这样的话,还不如抗争到底,诸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方腊军背水一战的决心。反观梁山一方,他们已经接受朝廷的招安,更何况他们还有回梁山这条退路,所以在士气和作战意志方面根本比不上方腊军,这就为梁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梁山自身原因方腊军的强大固然是导致梁山折损70位好汉的直接原因,但梁山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
在征方腊的战斗中,有两名重要人物没有参与,一位是公孙胜,另一位则是神医安道全。公孙胜走了之后,梁山方面就少了一位实力强大的法师,在遇到方腊的法师时,梁山应对起来自然很吃力,比如王英与扈三娘夫妇就丧命于方腊郑彪之手,如果不是梁山还有樊瑞,那么死亡的好汉恐怕远不止70位。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七回》:“一丈青要报丈夫之仇,急赶将来。郑魔君歇住铁枪,舒手去身边锦袋内,摸出一块镀金铜砖,扭回身,看着一丈青面门上只一砖,打落下马而死。可怜能战佳人,到此一场春梦。”
而神医安道全则被宋徽宗留在了宫中治病,没有跟随宋江征方腊,这导致梁山很多好汉因伤病而死,比如张横、白胜、杨志、林冲等好汉。如果安道全在的话,梁山好汉们不会死伤如此严重。
另外就是梁山不占据天时地利。梁山好汉们大多出身于北方,到达南方之后难免会有些水土不服,而且还是在方腊军的主场作战,梁山不占据丝毫地理优势,甚至有梁山好汉在山路草丛中被毒蛇咬伤身亡,还有的在钱塘江遇风浪落水而亡,这一切都成为梁山的致命弱点。
另外,梁山宋江、吴用等人的决策也出了问题,在攻打方腊时竟然选择分兵两路出击,一部由宋江带领,另一部由卢俊义带领,这个决定相当不明智,方腊又不是一般的小势力,主力全部放上强攻还不一定能拿得下,你这分兵攻打岂不是在闹着玩?
凡此种种原因导致梁山折损众多好汉,梁山实力大减,这也为梁山最后的分崩离析埋下伏笔。
历史上的“征方腊”《水浒传》毕竟只是小说,其中很多故事情节都是作者杜撰而来,就比如征讨方腊就与梁山没有任何关系,方腊最终是败在童贯、谭稹率领的北宋大军手下。历史上梁山义军的规模远不及方腊起义军,甚至只被朝廷认为是啸据一方的土匪而已,根本用不着皇帝劳心费力派大军去攻打。
但方腊军可不一样,格局比梁山要大得多,他们不是占据山头抢掠,而是实打实攻城略地,一时间在东南沿海拿下不少地盘。东南一直是北宋财政赋税的主要来源,宋徽宗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直接一纸诏书命大太监童贯和谭稹领兵15万平叛。
方腊只是一群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平民百姓,自然不是北宋官兵的对手,很快便撤退到杭州,方腊见官军不可抵挡,只能放火烧城来抵挡童贯大军的追击。后来,方腊领着几万残兵遁入老家清溪的大山中,与官军打起了游击战。
方腊真的会藏,宋军围住清溪周边山头之后,硬是没有找到方腊的藏身之地。后来韩世忠带领着亲兵进入深山中,通过走访知道了方腊的藏身之地,这才将方腊残余势力彻底清除,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就此终结,方腊也被枭首示众。
结语一部水浒最终的结局是悲剧,众好汉的悲惨结局揭示了当时北宋朝廷的无可救药,国之将亡,已无路可走。梁山好汉们征方腊十死七八不是悲剧,因为打仗没有不死人的,作为武将,马革裹尸是一种无上光荣,而真正令人感到可悲的是打了胜仗后依旧难逃一死的命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