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聚义厅最终还是变成了忠义堂

《水浒传》脱胎于水浒故事,以北宋末年爆发的农民起义为题材,主体反映的是是古代封建社会忠奸斗争,正邪不两立的思想。《水浒传》确实以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一次农民起义为写作原型,但是作者并没有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而是表达自己的一种忠义伦理观念。

《水浒传》的社会背景是在北宋末年,到时社会皇帝昏庸无道,奸臣当权,朝廷政治腐败黑暗,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受到很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在《水浒传》里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描写最底层的社会生活状况,他所着重描写的是皇帝昏庸无道,任用奸邪小人;高俅一类奸臣如何在皇帝面前献媚讨好,扰乱朝廷,陷害忠良。而忠臣义士们如何不堪朝廷的压迫,奋起反抗,同朝廷上的邪恶势力作斗争。

经过施耐庵加工过的《水浒传》,虽然是以农民起义为题材,但主体曲调却是忠与坚,善与恶,义与不义的斗争。宋江明明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朝廷说他是叛军的首领,但是作者却赋予了他忠臣义士的灵魂,上梁山前是被人歌功颂德的“及时雨”,上梁山后成为替天行道的正义之士。故事最后他还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成为朝廷的忠臣良将,如果站在农民起义的角度来看,宋江这种行为是大大违背了农民起义的本质,但是在作者看来,宋江这种行为确实是上和天意,下顺民心的。

在征讨梁山泊的过程中,有很多朝廷上的将领和大地主被宋江等人用俘虏,计谋等手段骗上梁山,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是极力反对的,但是最后都被梁山的忠义思想所感化,甘愿成为众多好汉中的一员。

《水浒传》的好汉们都走着先义后忠的道路,宋江为义私放晁盖,柴进为义掩护林冲等等。但是只有一起还远远不符合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于是赋予了他们替天行道的使命,原来的聚义厅也变成了忠义堂,站在朝廷对立面的梁山好汉满也成了朝堂中的一员。

所以总体上来说《水浒传》所写的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农民起义,他们并没有为身处最下层的农民请命,甚至在最后归顺了朝廷,彻底站在农民阶级的对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