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大名著,相信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三国、水浒、西游和红楼梦。从明朝以来,就不断有人去研究这几本书,光是研究这几本名著的书,就足以放满一间大屋子。也难怪总有人说,四大名著让很多人出了名,也养活了很多人。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略显特殊,这种特殊之处在于书名。
《水浒传》的“浒”字,本就很生僻,除了这本书,生活中几乎看不到。另外,即便知道“浒”是水边的意思,可“水浒”二字出自《诗经》中的“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而将则是在梁山水泊,二者似乎没有关系。
当然,也有人说,“水浒”二字说明了梁山好汉的处境。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普天之下的封土,都是皇帝的,而所有土地上的人,也都是皇帝的子民。梁山将要在王土之内,就不能反抗起义,可他们在王土又被奸臣所害,无法正常生活,所以只能到王土之外的水泊,替天行道。“水浒”二字,明面代表的是好汉们所处的位置,实际上还代表了他们的处境。
不过,在个人看来,“水浒”二字没这么复杂,至少在最初没有这么内涵。“水浒”,指的就是梁山水泊,梁山大寨,也可以指梁山上的将。这从书中几次出现的“水浒”,以及明清小说的命名,都可以看出来。
先说书中出现的“水浒”
尽管“水浒”二字是书名,但书中出现过几次。第一次,是在第十回结尾处。
有分教∶蓼儿洼内,前后摆数千支战舰艨艟;水浒寨中,左右列百十个英雄好汉。
说的是林冲风雪山神庙,杀了陆谦、富安和差拨三人后,彻底决定放弃前途,再也不能指望回去,出了落草为寇,别无他法。因为这些,林冲还第一次自称“老爷”,还喝醉了酒。也即是说,从这一刻起,林冲注定了要上梁山。
这句话中,水浒指的是水浒寨,与前面的蓼儿洼对应,可以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都是指梁山水泊。所以后面才说有百十个英雄好汉,数千支战舰艨艟,这些都是指日后的梁山,包括山寨和水泊。
第二次,是在十一回结尾处。
不是这个人(杨志)来斗林冲,有分教∶梁山泊内,添几个弄风白额大虫;水浒寨中,辏几支跳涧金晴猛兽。
这里的“水浒”更明显,直接与梁山泊对应,显然二者意思一样。
除了这两处,还有第十八回的“水浒山城,去聚纵横人马”;第五十七回的“水浒英雄,个个摩拳擦掌”;第六十回的“众头领回到水浒寨”“只为一人归水浒”;第六十七回的“再说宋江水浒寨内……”;第七十回的“水浒寨忠义粮”;第七十八回的“遥望见水浒寨山顶上”“行者景阳冈曾打虎,水浒寨最英雄”,“公孙胜先到水浒寨中”;第七十九回的“活捉上水浒寨来”;第八十回的“却说水浒寨中”;第一百一十八回的“可怜水浒六员将佐”等;第一百二十回的“俨然是梁山泊水浒寨一般”。
可以发现,全书十几次提到的“水浒”,没有一处例外,全部是指梁山水泊。也就是说,在作者的观念中,“水浒”二字并没有其他意思,只是用来表示梁山好汉的聚集地。
另外,侯会在《从山贼到水寇:水浒传的前世今生》一书中考证,水浒的故事,其原型是钟相和杨幺起义,两人起义地点在洞庭湖。洞庭湖“横亘七八百里”“周围至八九百里”,“洲汊密布,沟港纵横”“湖中水寨多达七十多座”,这些正是水浒中的“水浒寨”的影子。
巧的是,洞庭湖水寨中,也是有百余位头领,与将对应。
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洞庭湖起义与梁山好汉的多种相似之处,比如钟相是晁盖的原型,杨幺是宋江的原型;钟相死后,杨幺继续领导洞庭湖起义,而水浒中,晁盖死后宋江继续领导梁山一样;晁盖、宋江仗义疏财,出手阔绰,与钟相的慷慨一样等。
这也能说明,水浒二字,在《水浒中》中,本意就是指梁山泊,就好像水寨是指杨幺的割据地洞庭湖一样。
所以,“水浒传”三个字,就好像“济公传”“射雕英雄传”一样,就是说梁山位好汉的传记。
再说说明清小说的命名
从明清小说的命名也能看出来,“水浒”二字并没有什么深意,意思用来指代梁山好汉。
先看其他三本名著。
《三国演义》这个名字很直白,就是说从东汉末到三分魏蜀吴;《西游记》更直白,就是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往西天游历取经;《红楼梦》乍一看或许不懂,但是看着看着就会明白,红楼二字象征着宁国府和荣国府,梦代表着结局,意思是到头来,富贵至极也不过是一场梦。如果是看这红楼梦的另外几个名字,比如情僧录、石头记、金玉缘等,意思则更明显。
另外,在明清其他小说,尤其是历史演义类小说中,也可以发现其书名的规则。
比如《隋唐演义》《封神演义》《说岳全传》《说唐全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飞龙全传》《残唐演义》《五代史演义》《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等等,从这些小说的命名也能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小说书名都很简单直白,没有任何拐弯抹角之处,更没有什么深意内涵在里面。
整本书要说什么,看书名基本就能一目了然。
其实,水浒像红楼梦一样,并非只叫《水浒传》,也叫《江湖豪客传》(出自明人撰写的《施耐庵墓志铭》)。这个名称,看起来就比《水浒传》更容易理解。
对了,在之前,水浒的全称往往带着“忠义”二字。比如托名李卓吾点评的水浒,就是《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简本水浒是《水浒忠义志传》等。既然有忠义,说明水浒代指的就是梁山水泊,梁山好汉。
这也能证明,很多人认为的“《水浒传》是反讽梁山好汉”,“作者是在批判将”“将都是该千刀万剐的强盗”等说法,并不靠谱。
水浒要说的,其实就是天罡地煞投胎为位好汉,从自我堕落到自我救赎的故事。作者的本意,并非是要读者盯着好汉们的过错,而是让读者明白他们的忠义。而这种忠义,正体现在好汉们招安,为朝廷南征北讨,平定内患外乱等方面。
至于为何改为《水浒传》,可能不是因为施耐庵。
水浒和西游一样,其成书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人一世完成。侯会在《水浒西游探源》中认为,水浒的前十三回半,以及武松的十回,可能就是后来某(几)位天才作家加上去的,他增加了鲁达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林冲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等事迹,为水浒增色许多。
后来,有一位作家从正文中提取“水浒”二字,作为全书名称,这才有了《水浒传》。当然,其本意没变,只是用“水浒”二字代指梁山好汉而已。
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