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的《水浒》差点被人剽窃,好在他留了一手。
施耐庵,江苏兴化人,从学习经历看,他从小就是个学习型人才——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中进士后,曾在钱塘做过两年地方官,但是,因看不惯圈内人的德行,辞职不干了。
当时是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陷入战乱,施耐庵逃离官场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辞官的施耐庵避居江阴乡下,做起了教书先生。教书这活是件苦差事,混钱少,还累,所以才有“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是民谚。
施耐庵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乡村塾师,他是个高学历的智者,教学之余,还开始了业余写作,所以,乡居的日子到也不太寂寞。古代文人都是清高的,日子过到能裹腹就行。
相传,由于家无余财,施耐庵嫁女时办不起嫁妆,就给女儿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部书稿。施耐庵对女儿说:“为父的穷居乡里,手无余财,只有这部书稿是多年心血,现交付给你,等你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可以拿到书坊去换些油盐菜金回来。”
在那个门当户对的封建时代,施耐庵这样人家的女儿,能嫁的也是普通人家。所以,几年后,女儿一家的生活也陷入困境。绝望中挣扎的女儿想起了父亲的那份特殊礼物,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拿着书稿去了就近的一家印书坊。
书坊伙计都是文化人,一看到施耐庵女儿的书稿,随便翻了翻就知道淘到宝了。他看到眼前是个没多少文化的家庭妇女,就诓骗她说,自己只是小伙计,看不懂书中内容,值不值得购买,他说了不算,得等掌柜的决定。掌柜的这几天外出办事未归,所以,让她将书稿先放在书坊几天,等掌柜的回来再定价。
几天后,当施耐庵的女儿再来书坊时,仍是小伙计接待的她。小伙计对她说:“书稿掌柜地已经看过了,感觉写得太一般,没有印卖价值,书稿退给你另找他家。”
满怀希望而来,却遭遇如此冷遇,女儿感觉是父亲欺骗了她,拿一迭破纸让她出来丢丑。为了一探究竟,她直接回了娘家,质问父亲为什么骗她。施耐庵听完女儿的哭诉,就知道是女儿被人骗了,那可是他的心血之作《水浒》啊,但凡识货的人都不会放过的。其实,书稿早被书坊的重抄了一遍,准备自己偷偷印刷出售。
女儿一听,觉得是因为自己的愚蠢而白白天浪费了父亲的多年心血,嚷嚷着要回去找那个伙计讨要说法。施耐庵赶紧劝住了女儿:“你不用这么急着去找他们了,我给你的那部书稿只是写了三十六天罡的故事,我现在就给你再补齐七十二地煞的故事,这部小说才完整。他们处心积虑‘偷窃’的只是半部残书,他们迟早会求到你的门上的,到时再给他们讲价钱也不迟。”
此后,施耐庵加快了创作进度,不久就将《水浒》故事扩充为新版《水浒传》。书坊掌柜得知施耐庵的全本《水浒传》写完,只得花重金上门求购,算是为女儿“报了一剑之仇”。
上面的故事虽然只是个传说,但是,它却说明了《水浒传》从一开始就被人看好的这个事实。果然,《水浒传》一经印刷刊出,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