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海禅寺正门对联: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共结万人缘。
花和尚鲁智深,梁山的步军头领之首,地位犹在人气最高的打虎武松武二郎之上,但是他虽然武艺高强,但还是曾经有过一败的,地点就在“瓦罐之寺”。
当时鲁大师由于肚子饿,对方又是崔道成和丘小乙两个人以二对一,因此打了败仗,不得不落荒而逃,幸亏又遇到了好兄弟九纹龙史进,不仅饱餐了一顿干肉烧饼,还多了一个得力助手,两兄弟联手出击把崔道成丘小乙给灭了,报了一箭之仇。
这段剧情也是跌宕起伏,但是作为一个“优质的历史领域创作者”,红尘君的视野和大家可能略有差别——大家看的可能是鲁大师打的痛快淋漓,而我却很在意这座“瓦罐之寺”。
我对这座宋朝的寺庙突然很感兴趣,就又去查询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不敢独专,就分享出来给大家看看,原来这里面门道还很多——比如寺庙还分为“十方刹和甲乙刹”,此外这出家也不是谁先出就出,就算出家了也不是想要四处云游都可以的,还有时间和距离的严格规定等等。
接下来咱们就以“瓦罐之寺”和鲁智深为切入点,简单的来聊聊宋朝寺庙的这点儿事。
出家需要度牒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在宋朝出家做和尚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说我看破红尘,随便找个寺庙把头发一剃就算出家了,这根本是行不通的,你必须得有“度牒”才行。
这个度牒等于就是官府颁发的准许你出家的“许可证”,这个在早期要求很严格,还需要通过严格的佛学经典考试,以证明你是有足够专业知识的才行,不过后面就越来越放宽了,只要你有钱就能买,这样朝廷也能有一笔收入,这个规定从唐朝就开始,一直延续到宋朝。
《唐续会要》:“僧尼依前令两街功德收管,不要更隶主客,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
而鲁智深的“度牒”是哪里来的呢?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们都知道,他当初本来在小种经略相公那儿做提辖官,后来为了救卖唱的金翠莲父女而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不得不舍弃官职,逃命江湖。
然后“好人有好报”,他凑巧又遇到了把金翠莲纳为小妾的赵员外,这位员外一来好武,对鲁大师很为崇拜,二来也很感激鲁大师救了他的小妾,因此才把自己的度牒送给了他,并亲自送他上五台山剃度——从此之后,鲁提辖才正式变成了鲁智深。
而这个度牒别看只是薄薄一张纸,价格可是不菲,史书记载,元丰七年()“著令度牒每道为钱百三十千,夔州路至三百千,以次减为百九十千,元佑间定价为三百千”,换成人民币差不多要十几二十万了,以鲁达当时的身家还真未必买得起。
和尚也分等级
此外,那时候的和尚也是分为好多等级的,最低级的就是那些没钱买度牒的“黑户”和尚,他们虽然也在寺庙里呆着,但是却不会被寺庙以及官府承认身份。
比如勾引杨雄老婆潘巧云的那个裴如海,当时他手下替他观风打探的胡头陀就属于这种,虽然也能在寺院里安身,不过必须要靠干活来维持生计,此外也没有诸如免除劳役、云游时可以去其他寺院挂单之类的权益。
再往上就是沙弥,他们由于年龄资历等原因,一般是作为“预备僧人”的,比如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时候就有几个沙弥来劝诫他要守戒。
然后就是鲁智深这种有度牒,也正式举办过剃度仪式的和尚,这也是广大僧众中人数最多的中坚力量。
再往上就是“大师”或者“法师”了,这两个称呼如今已经被用烂了,似乎是个人就能这样称呼,但那个时候却不可以,必须要朝廷官方授予才行,同时还会授予象征其特殊身份的紫袍。
比如在《大宋僧史略》中就曾经记载,这种规矩始于唐朝,武则天曾经授予紫袍给法朗和尚与其他八位一起负责重新翻译大云经的僧众,而梁武帝也曾经赠予给给娄约和尚“法师”的名号,然后一直延续到宋朝。
而且宋朝由于士大夫众多,文人们又把这个玩儿出花来了,还和具体价格联系到了一起,例如在律院或天台寺院受戒的僧人,想要取得两个字的大师名号需支付六贯钱。四个字名号需要八贯钱,六个字名号则要九贯钱。
鲁智深征讨方腊立下大功,然后坐化之后,朝廷就封他为“义烈照暨禅师”——这就是四个字的名号,而武松伤残折臂,封为“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这都是朝廷给予的殊荣。
而比如鲁智深在五台山拜的师傅智真长老,乃是当时的高僧活佛,自然也属于最顶级的法师序列,不过书中没有具体提及名号罢了。
云游的规矩
云游,指的就是有些和尚们去其余的寺庙里游玩和学习,同时也算是一种历练的方式,这种和尚也被称为“行脚僧”,最著名的莫过于游戏人间,疯疯癫癫,普度众生的活佛济公——他其实也有原型的,而且也是宋朝的和尚。
还有就是鲁智深在五台山闹得太凶了,不得不离开去投奔东京大相国寺,以及头陀打扮的“行者”武松的四处闯荡等等,都属于云游之列。
不过那时候的云游同样不是你说走就走,说留就留的,同样也要有官方的审批,比如在《禅苑清规》中有详细的解释和范例。其中明示僧尼需“呈交度牒、六念和戒牒,给相关的官厅检视,以取得旅游许可”。
而且在《庆元条法事类》中也明确规定,僧众云游必须要有长者的推荐才行——比如鲁智深出行前,智真长老就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封书信。
此外对于云游的时间和距离也有规定,通常为九十天,不超过一千公里,然后就得在寺庙由知事僧来检查和转呈给官府报备,否则被发现轻则鞭打一百,重则强迫还俗。
十方刹和甲乙刹的区别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寺庙的两大种类——十方刹和甲乙刹。
正如我们最上面的香海禅寺门口的对联一样,所谓的十方刹其实指的就是公立寺院,一般邀请知名年长的僧人担任住持,且不受寺院派系的限制,比较自由灵活。
而甲乙刹指的就是私人寺庙,也被称为“度弟院”,住持指定入室弟子之一(或他的同门师兄弟)作为下一位住持,因此,住持的转移是依据直接继承就像是父传子一样,故而得名,而这种寺庙解放前还存在,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而鲁智深去大相国寺的时候路过的那“瓦罐之寺”又是哪一种呢?我们且来看看原文。
“老和尚道:“我这里是个非细去处。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着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了。他两个无所不为,把众僧赶出去了。我几个老的走不动,只得在这里过,因此没饭吃。”
这里老和尚说的清楚,这寺庙乃是“十方常住”,也就是标准的十方刹,然后主持之位本该是选举高僧大德的,结果被崔道成和丘小乙给强行霸占,这些老和尚们反而被排挤的连饭都没得吃,凄惨无比。
因此智深才勃然大怒,于私他如今也是僧人,对于这种破坏寺庙的“佛门败类”当然不能忍受;而于公他本就是个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人,这才愤然出手,把这两个败类除掉。
红尘君说
上面说了不少的宋朝的和尚寺庙相关的知识,咱们再来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宋朝和尚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必须要有官方的“度牒”才行。
第二,和尚的等级也有很多,就像是官场的官员一样,从紫袍法师到“黑户”和尚等等。
第三,僧人云游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必须得有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而且还要定时向官府报备。
第四,那时候的寺庙分为“十方刹”和“甲乙刹”两种,而后者在如今基本上已经绝迹了。
参考文献:
《水浒》
《庆元条法事类》
《中国政治与文化对丛林清规的影响》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