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看《水浒传》发现这本书简直就是个块宝藏,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每一个字都值得玩味。就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节吧,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我再看这段故事的时候,脑海里就突然冒出来一个问题:鲁智深救翠莲父女的时候给了他们15两银子,李忠为什么只给2两?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反反复复把原文读了好几遍,终于从里面的几个关键词中发现了线索。鉴于文言文读起来枯燥乏味,我来简单给大家顾下当时的情景:鲁达和史进李忠三人正在吃饭,突然听到有人在哭泣,觉得扰了他们喝酒的兴致,就让店家去把哭泣的人唤来。这时,翠莲和金老头就出场了,他们悲惨的故事引得鲁达大怒立马拍桌子要镇关西算账,还好被史进和李忠拦下。鲁达就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帮助这对可怜的父女,于是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5两银子全给了他们,又觉得不够就问史进再借了10两,史进掏钱很爽快还说不用鲁达还钱,轮到李忠时时候他摸索了半天从裤兜里掏出了2两银子,气的鲁达直言他是个不爽利的人,还没要他的钱。故事大概就是这样子,下面我们来分别解剖下鲁达、史进、李忠三个人物,分析下这李忠为啥明明有钱缺却只拿出来2两银子。首先,咱们说鲁智深这个人物,没有出家之前他还叫鲁达,时任提辖一职,管辖片区治安之类的问题是个武职,官衔有多大呢?大概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派出所所长这个职位。看起来鲁达是手里握着铁饭碗,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是呢,鲁达却天天酗酒,还动不动就喝的烂醉,表面看起来他是人生得意,实际上他是郁郁不得志,他的这个提辖的官衔在当时的大宋是不被重视的,他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有远大的理想,却找到方向。在那个年代是要谈梦想,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攒几个人拉个赞助就创业了,他需要门路,需要有人赏识,需要有人推介,总之没有伯乐,纵使千里马,也只能是泯然众人。所以,这样一个一心向上的人,他的三观必然也是很正的,所以他在遇到翠莲父女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出手,哪怕自己身上只有5两银子,也会倾其所有的帮助这对素不相识的父女。甚至,不惜向刚认识不久的史进和李忠二人发行自己的货币贷款募捐,也要帮人帮到底。他这种爽利和仗义,是完全不计后果完全不算计的,以至于自己最后都付不起住酒店的钱,跟店家赊账,好在他多年经营的的信用口碑不错,店家也会回答:“提辖尽管放心,还怕您不来呢”。综合以上问题来看,鲁达能掏出15两银子真的是太符合他的人设了,骨子里嫉恶如仇,路见不平行侠仗义,有理想有追求一心向上,这样的人不会被生活绊住脚,他们的眼界宽,格局大。再来说李忠,一个江湖上耍抢弄棒卖膏药讨生活的人,他生活在底层社会,每一分钱都来的艰辛不易,贫穷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让他没有勇气也没有底气像鲁达那样洒脱。以至于鲁达让他收摊去酒馆喝酒的时候他再三强调让鲁达和史进他们先去,自己挣完最后一波看客的钱再过去,气的鲁达直接赶走围观的看客,他这才收摊。在酒馆鲁达为了给翠莲父女凑够盘缠,他把身上全有的5两银子都给了翠莲,还向史进借了10两,再转头问李忠借的时候,李忠在兜里摸了一会,摸出了2两银子。注意作者的这个细节描写非常到位,李忠在兜里“摸”出了2两银子,一个摸字把李忠底层讨生活人的这种斤斤计较和算计刻画的非常到位。拿的多了自己心疼,拿的的少了丢脸,几经权衡之后,拿出了2两银子。结果呢,鲁达看他拿了2两银子出来,直接说了一句“也是个不爽利的人”然后把钱丢还给了李忠。再次注意,这里作者用了“丢还”二字,这两字简直就是啪啪打李忠的脸啊。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有个同事,之前遇到点急事问大家借钱,这个同事为人很正直信用情况也非常好,我们都慷慨解囊了。但是有一个同事,家里条件不是太好平日里自己也是省吃俭用的,就直接给这个借钱的同事发了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