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迂夫子小时候,家里有一本藏书,就是《水浒传》。那时农村有藏书的人家不多,我父母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字不识一箩筐,能有本藏书弥足珍贵——虽然,我猜测这部《水浒传》的来历应该是母亲跟别人要来夹鞋样的。大概是在上小学,每到放假我就无事可做。我生来不是那种成天疯跑的淘小子,性子里静多于动。每天在家,作业做完了,课本翻烂了,就想找点新东西看。家里也没有报纸杂志,所有能够娱乐的东西都没有——那时候要是有手机、ipad多好?好在我在箱底儿翻出了两本绿皮书——《水浒传》。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一下子就读进去了。其时小学没毕业的水平,读《水浒传》还是勉为其难,只能读个大概,对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都懵懵懂懂。不过这已经很满足了,因为,水浒里的故事远比我小学课本丰富多了。那时候把“李逵”念成“李达”,“朱仝”念成“朱全”甚至连书名“水浒”都读成“水许”。就这样,我匆匆读完了《水浒传》,——我人生中读的第一部小说。后来才知道,竟然误打误撞读了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的一部。以后每回放假,我就拿那本《水浒传》解闷。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有些字也知道正确的读音了。读的遍数多了,有些东西就无意识地记住了。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每个人的绰号都是什么,谁先谁后投奔的梁山,谁谁在讨田虎的时候立了大功,又是谁征方腊的时候死了,都门儿清。那时我们男孩子正玩一种游戏,有的地方叫拍洋画,我们叫扇pia叽,就是买一种十六开大小的硬纸,上面印着三国水浒等人物,按照人物大小剪下来,或方或圆,在地上互斗,用己方的硬纸片砸翻或者是钻到对方硬纸下面就算赢。小时候一到玩那种游戏,我就穿个长袖的衣服,扇pia叽的时候风大,赢面较大。常常是奋斗一小天,赢来一摞画满各种小人儿的硬纸壳,里面就有很多《水浒传》的人物。把战利品按照一百单八将的顺序排好,有缺少的一定找机会去赢来,非要凑够人不可。这样一直上了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在偷着看金庸,马上就对金庸着了迷,才暂时把《水浒传》放了一段时间。但,我还是坚信,之所以能马上热爱金庸,肯定是受了《水浒传》的侠义精神的影响。只不过,那时候懵懂无觉罢了。高中时期再放假,就得跟着大人下地劳作了。所以,每到放假就干脆不拿书回来,一则来回二百里地,道远物沉,二则就是拿了书也没时间看。但是农活终有尽时,或者是赶上雨天,就只能在家里闷着。所以,又把《水浒传》捡起来了。再读《水浒传》,突然有种陌生的感觉了。一本早已被我翻烂的书,怎么突然有那么多陌生的地方呢?第一,我发现书中很多诗词,越读越有味道。原来读的时候,一到诗词曲赋,就跳过去。因为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