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提起“水浒”二字,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也想不明白作者施耐庵为何会起这样一个名字,貌似和整部小说所讲的将替天行道、梁山好汉豪居梁山扯不上半点关系。古文中“浒”,水厓也。单从字面上讲,水浒其实就是“水边”的意思。初唐诗人王勃的《九成宫颂》序中写道:“获秦餘於故兆,地拟林光;访周旧於遗风,山连水滸。”宋朝诗人杨万里《浯溪赋》中写道:“乃蹟故步,还至水滸。”,这里的“水浒”就是水边的意思。美国学者赛珍珠曾经翻译《水浒传》的时候,将水浒传翻译成了“AllMenareBrothers:BloodoftheLeopard(四海之内皆兄弟:猎豹的血)”,相传鲁迅先生看后非常不满,还曾批评了赛珍珠。那么,水浒传要翻译成英文,到底怎么来翻译呢?至今诸多学者还争论不休,不过现在主流的翻译是“OutlawsoftheMarsh(水泊中的不法之徒)”或者“WaterMargin(水边)”。从这一点上看,西方学者还是钟情于水浒传自身的字面本意。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洋洋洒洒千万言的《水浒传》,能够作为中国四大名著流传几百年,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刻道理和时代指向,绝非字面含义所取。谈至此,关于水浒传,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小插曲就是,当作者施耐庵写完水浒传这本书之后,最初起的书名并不是叫《水浒传》,而是《江湖豪客传》。且不说读者们,话说当时施耐庵起完名字后,自己心里也不是很满意。后来他的学生罗贯中看后,建议将书名换做《水浒》。施耐庵听后赞赏不已,心悦诚服。直呼:改得好,改得好!罗贯中的文化程度就不用说了,他的一本《三国演义》曾令多少文人拜倒。罗贯中改后不仅清新脱俗,比之前书名要高大上几十倍,同时也符合古代文人引经据典的创作初衷。那么,“水浒”二字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水浒”的用典,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短短四句十六个字,却讲述了一个部落的崛起故事。公元前多年前,中国正处在商朝鼎盛时期,“周”部族生存在黄土高原的西北边陲上,那里不但土地贫瘠,而且还有很多彪悍的戎狄民族,时常来抢夺周部族的粮食。大约到了商朝武丁盛世的时候,周部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领袖周太王古公亶父,他是轩辕黄帝第16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他率领周部族历经艰险,迁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省宝鸡市)。这里不但土地相对肥沃,而且基本摆脱了戎狄侵扰,周部族在周原开始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周王朝。《诗经·大雅·緜》就是周人用来纪念和歌颂亶父对周部族发展贡献的诗歌,诗中的“水浒”一词指的就是后来供周部族居住发展的周原。因此,后世将“水浒”一词引申为“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明白了这层含义,反观整部水浒传无不是讲述的就是众头领的“出路”和“安身之所”。无论是林冲杨志鲁智深,还是武松史进孙二娘,每一位英雄好汉几乎都是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的“梁山”,而八百里水泊梁山恰恰也成为了这些好汉们唯一的“安身之地”。至于到了后来,宋江选择了“诏安”,其实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诏安又成为了最好的出路。看似梁山泊兵强马壮,将多粮广,但是在朝廷眼中,他们不足为患。区区里弹丸之地,朝廷根本不会放在眼里,反之几乎占尽大半个江南的方腊才是心腹之患,于是才有了“征方腊”的故事。现货水浒传原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学生教材配套/全集完整版无删减白话文文言文/九年级上册阅读淘宝¥24.8¥59.8购买读者们,关于“水浒传中‘水浒’”,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