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故事解读,林黛玉的出身真的比薛宝钗高。但是,从故事背后隐藏的真相看,林黛玉的出身却远远不及薛宝钗。那么,林黛玉、薛宝钗的出身究竟如何,为何文本故事与隐藏的真相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林黛玉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与贾家比谁高?
林黛玉的出身于列侯之家,往上数六代,林家也是一镇诸侯。这家诸侯深得皇家恩典,原本只袭三世,他家却袭了五代。虽然林如海不再袭爵,却以“书香”延世泽,以探花的身份做到了兰台寺大夫,到《红楼梦》故事背景时,“钦点出为巡盐御史”。书中说,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林家先祖是如何得封列候的,书中没有交代,但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这八个字来解读,那就与贾家“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是同样的出身了。林黛玉的祖上,也应当是“世代簪缨”,以军功而得到了皇帝的封赏。
但是,贾家封的是国公,而林家则是“列候”。列候与“公侯伯子男”不是一套分封体系,列候要低于五等爵位。明朝基本沿袭前代爵位等级制,封爵时区分皇室与外姓功臣,也是两套体系。皇室皇子一律封亲王,亲王嫡长子为世子袭爵,冠服均视为一品,其余诸子十岁封郡王,冠服二品。郡王嫡长子袭爵,其余诸子授镇国将军,冠服均为从一品。镇国将军累代递降,至第六世及以下授奉国中尉,从六品。所以,冷子兴说贾家“一代不如一代”。
外姓封“公侯伯”三等爵,“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也分两种:世袭与不世袭,世与不世,由军功大小决定,军功特别大,还“赐券”,也就是《水浒传》中说的“丹书铁券”。
林黛玉家是世袭侯爵,但没有得“赐券”,说明他的祖上有军功,军功也很大,但却没有达到“赐券”的级别。书中说林家受封“列候”,这就借用了前朝旧制,列候的级别要低于五等爵(明朝三等爵),在五等爵后,还有县侯、乡侯、亭侯,统称为列候。县侯三品、乡侯四品,亭侯五品,均不立国,自置家丞、庶子。隋灭掉南朝陈,列候制度消亡。
隋以后无列候,所以,林黛玉家就应当是“公侯伯”三等爵中的“侯”,贾家是一等爵,封“国公”。明朝的国公,那就是开国元勋的级别,比如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封的是魏国公,第三功臣李文忠封的是曹国公。这两家国公都世袭爵位,都有“丹书铁券”。贾家的功劳堪比开国元勋,其出身便远超林家,贾敏嫁林如海,可谓“下嫁”。
贾家到贾赦这里还能袭爵,贾宝玉是贾家“唯一嫡孙”,也是能袭爵的,这也是贾宝玉不愿读书的一大原因。至此,已经到了第四代了。林家原本只能袭三代,因为皇恩而多袭了一代,林如海是因为科举仕途而做到兰台寺大夫的。“兰台寺”别有寓意,可以不去管它究竟是个什么部门,而“御史”这个官职却是有品阶的。隋唐时,御史为正四品至正三品,元朝升为从一品。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先为正三品,后来改为正二品。都察院官员经常外放,而外放之巡抚、经略等官员,都兼任都御史衔,林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是皇帝巡察盐政的钦差,其官品依然是正二品御史。
荣国府贾家到贾赦这里,袭的是“一等将军”爵。查阅明史爵位制,没有“一等将军”这个爵位。从贾家世袭递降来看,贾源封国公,往下应当是镇国将军,再往下是辅国将军,贾赦应当是辅国将军,从二品。这还是参照郡王的世袭体系来推测的,假如以国公世袭往下推,贾赦的官品还达不到从二品,低于林如海的正二品。
以林如海比贾赦,林黛玉的出身那就要高于贾家,贾敏也就不是“下嫁”了。
《红楼梦》中的官职、官阶混杂了几个朝代,不能按照正史对号入座。这里也只讲个大概,林家、贾家的出身大致如此,或者相当于此。下面要讲的薛宝钗家,同样是“相当于”多高的出身。
薛宝钗出身天香世家,地位高于林黛玉?
第四回书中说,小门子给贾雨村献上了“护官符”,脂砚斋在“丰年好大雪,白玉如土金如铁”侧批“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这句话,就是薛宝钗的出身了。那么,紫薇舍人又是多大的官呢?
舍人,原本指门客,是大官左右最亲近的宾客,或者是大臣私养的家奴。比如,蔺相如是赵宦者令的舍人,李斯就曾经是秦丞相吕不韦的舍人。东汉时置秘书监,魏文帝曹丕改秘书监为中书省,其最高长官为中书令,负责审理章奏,草拟诏旨,执掌机要,逐渐取代了尚书省的部分核心职权,是皇帝的中枢机构。中书令以下设“中书通事舍人”,其职责大致是辅佐中书令的。
南北朝至隋唐,中书舍人掌制诰,权力日重。这也难怪诸如王维、孟浩然等大诗人争相附和“贾至舍人大明宫早朝之作”了。其实,《水浒传》引用王维“和贾至舍人大明宫早朝之作”,也被写进了《红楼梦》中,都是以这首诗暗示了书中的故事写的是“大明”。
紫薇舍人,是中书舍人别称,因唐玄宗开元年间一度将中书省改为紫薇省,便有了这个别称。中书舍人一直为历代所沿用,明朝时也设置这个官职。但是,明清时期的“紫薇舍人”早就不复前朝之威势,其职权大受削减。
明朝的中书舍人属内阁中书科,主要掌管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与皇帝的关系疏远了许多。也正是这些职权,作者便把薛蟠写成了皇商。薛宝钗在栊翠庵品茶,妙玉给她的“瓜分爮斝”上有一行字“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苏轼就曾经做过“中书舍人”,也就是薛宝钗祖上的“紫薇舍人”。
明朝时,紫薇舍人,也就是中书舍人只有七品。如此,与贾家、林家的一品、二品这样的出身相比,那就显得十分寒酸了。即便是宁国府给贾蓉捐官,也是五品龙禁尉。如此,便难怪有读者把薛宝钗的出身贬得非常低了。
其实,并非读者贬低了薛宝钗的出身,而是薛公的官品本来就很低。所以,书中便以王子腾不断升迁来给薛宝钗家提升地位。但是,王子腾、林如海都是贾家的姑爷,大家都沾光(詹光),不独薛宝钗家一人独享。
上面讲的是文本故事中林黛玉、薛宝钗的出身。毫无疑问,林黛玉当时应当是居住在贾家荣国府中出身最高的人,薛宝钗与林黛玉相比,出身就有点“寒微”了。但是,透过文本看本相,薛宝钗的出身却是远远高于林黛玉,林黛玉跟薛宝钗比出身,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贾雨村判断葫芦案,薛蟠得以逃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京城。此时,书中又有一笔交代,说薛家“亦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可不是吗?紫薇舍人、苏东坡,凡是做中书舍人的,都是经过科举仕途而进入官场的,没有一笔好文章、好书法,能为皇帝“制诰”?
也正是因为薛宝钗家是“书香继室”,那么,其出身便要远远高于贾家、林家,林黛玉的出身就大不如薛宝钗了。“书香”,其实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天香,薛宝钗是“天香世家”出身,头等显赫地位。
那么,“天香世家”又是什么意思呢?“书香之家”难道比一品、二品的官员的地位还高?
荣国府是亲王府,林黛玉家本是一镇诸侯
以上讲的是文本故事,林黛玉的出身足以秒掉薛宝钗。以下,讲的是文本背后的真故事,薛宝钗的出身那就十分高贵了,不是贾家、林家所能比拟的。
庚辰本第三回的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林黛玉在“兴隆街大爷”贾雨村的陪护下,来到了“都京”,进入了荣国府。贾母一见黛玉便悲从中来,哭罢贾敏,便问林黛玉的病情和吃药的情况。林黛玉讲了一段癞头和尚的故事,说是吃的癞头和尚配制的“人参养荣丸”。
“养荣丸”分明讲的是养荣国府,贾家正是靠这个药丸养着。所以,贾母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贾家吃养荣丸才能“人生”,否则不能活。
林黛玉辞别外祖母(书中还说林黛玉是贾母之孙),来到了荣国府的堂屋荣禧堂。书中以荣禧堂的牌匾、摆设,暗示这是一家明朝的藩王府,贾家是明朝的藩王。
书中说,荣国府是皇帝敕建,“荣禧堂”是皇帝手书牌额。堂中的“大紫雕螭案”,是以金钱蟒为图案的明代藩王规制的标识,螭,就是一种没有长角的龙,是龙之九子之一。洪武三年(年),朱元璋封了九大藩王,“荣国府”就是其中一家。所以,“荣禧堂”便是一块“赤金九龙青地大匾”。
“金蜼彝”之“蜼”,就是一种长尾猴,明朝建立于猴年,也亡于猴年,贾家就是秦可卿所讲的“树倒猢狲散”的“猢狲”。那么,这家藩王又是哪家朱姓亲王呢?薛宝钗家“共八房分”,说的是八家亲王藩王,另外一家指的就是荣国府这家。
上面讲到,明朝的皇子直接封亲王,如此,荣国府就应当是朱元璋的亲儿子了。其实不然,这家藩王是朱家皇室的旁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兴隆街的大爷)的子孙。这个秘密,隐藏在“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对联的落款中。
这副对联本身就隐藏了朱元璋、大明,其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荣禧堂、穆莳、东安郡王,就隐藏着“荣穆王”。荣穆王是第十一代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因而,荣国府就是桂林靖江王府,《红楼梦》的故事主体就是从“荣穆王”这里开始,一直写到南明灭亡。所以,才有了书中的“荣国公”、“荣国府”、“荣禧堂”、“养荣丸”。
林黛玉家是“列候”,这是借用前朝的爵位,明朝时没有列候。因而,“列候”不能从真实爵位去理解,而是说的林家与朱家藩王一样,也是一镇诸侯,藩王,就相当于诸侯,大明王朝恢复了周朝的分封制。《水浒传》、《红楼梦》批判的就是明朝的封建制度,说这两大名著是反封建、反帝制的伟大小说,丝毫都不夸张。
林黛玉是“林代玉”,寓意是荣穆王的儿子,第十二代桂林靖江王朱亨嘉在崇祯自缢后,于靖江王城自称监国,以洪武为年号,取代了朱元璋。“玉”,其实暗示的是朱元璋。“甄宝玉送玉”,就是一僧一道中的“那僧”把“玉”送给了荣国府贾家。靖江王因为朱元璋而与皇子亲王并肩,他们享受的是“香缘”。
“林代玉”是藩王出身,已经十分显赫了,难道薛宝钗的出身还能高过藩王?
冷香丸是朱家兴隆之仙缘,薛宝钗出身高于荣国府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了一段贾元春省亲点戏中的“仙缘”,也就是《红楼梦》中的“香橼”、“天香”的出处和寓意所在。这段记载是这样的:
(太祖)母太后陈氏,生四子,上其季也,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时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也。
这段话不用多做解读,说的就是“天香”,“天香楼”就是朱楼,《红楼梦》就是朱楼天香梦。“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意味着明朝被清朝取代,“淫”,是被水长期浸泡的意思,不是说的贾珍爬灰,秦可卿违背伦常。
“白药一丸”、“口尚有余香”,被作者点化成了薛宝钗的“冷香丸”。薛宝钗吃冷香丸,岂不就是“太后”吃了黄冠神仙的白色香丸吗?白色,就是冷色。以此而言,薛宝钗就是贾家的“人参养荣丸”,没有“冷香丸”,哪来的荣国府,哪来的林黛玉?
因为一粒冷香丸,朱元璋诞生。做了皇帝后,朱元璋以其曾用名“朱兴宗”,给三个哥哥改名为朱兴隆、朱兴盛、朱兴祖,加上朱兴宗,兄弟四人合起来就是“兴隆祖宗”。所以,“冷子兴”便暗藏了这样一段历史,这个人对贾家了如指掌便是这个缘故。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对方就是“兴隆街的大爷”。
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分封九大藩王,其中八家藩王是他的亲儿子。此时,只有大哥朱兴隆留下了子孙,朱元璋因“香缘”而视大哥之子为己出,封了朱兴隆之孙,朱文正之子朱守谦为桂林靖江王。朱兴隆、朱文正是一世、二世靖江王,得享藩国祭祀。这就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夤缘”,说的是朱元璋因“天香”而出世的“子丑之时”。
贾政,即“假文正之名”。贾赦,字恩侯,是因为朱元璋不计较朱文正的谋逆之罪,赦免了这家皇室旁支之罪,封了他的儿子,这家藩王便是得“天香”之恩而成了一方诸侯——也就是位列藩王的“列候”。贾赦、贾政兄弟二人的名字,也暗示了贾家得“冷香丸”的仙缘做了藩王,荣国府就是桂林靖江王府。
薛宝钗的“冷香丸”是秃头和尚的“海上方儿”,这是暗喻了削发为僧,疑似逃往海外的建文帝。建文帝才是朱家正统皇室,是“天香”的传人。林黛玉的“养荣丸”是癞头和尚提供的方子,“癞头”暗示了明朝已无光明,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红楼梦》写的就是明末清初,“清明”末世。
朱元璋与佛有缘,曾经出家皇觉寺。“那僧”就是朱元璋,寓意明朝刚刚建立,“明月高照”,头上有“光”。东汉明帝曾经梦见头上有光明的金人,这个顶有光明的金人就是西方佛。秃头和尚,是建文帝时期,大明虽然皇统被篡,但却方兴未艾,头顶依然有“光明”。“癞头和尚”的头顶那就没了“光明”了。
紫薇舍人与“列候”一样,是借用的官名。唐玄宗之所以改中书省为紫薇省,是因为《史记·天官书》说的,紫微星就是帝星。朱棣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也是因为对应了紫微星。因此,“紫薇舍人”隐喻的是皇帝,以紫禁城为屋舍的皇帝。薛宝钗出自皇家,其出身肯定远远高于林黛玉。
薛宝钗代表朱家皇室正统,是“天香”传人,“天香世家”。贾家、林家都是因为“天香”而得到了高贵的出身,与薛宝钗比,那就要低得太多了。所以,文本故事背后,薛宝钗的出身要远远高于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