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味道为什么说李白的静夜思像是小孩

在网络的问答里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李白的《静夜思》是最不像诗的诗?老街认为这位朋友不怕拍砖,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确实难得。首先看下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有支持的,有批驳的。不过我以为,说李白的《静夜思》是最不像诗的诗未必是贬义。其实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仔细感受一下,这首诗确实和众多的诗有些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过于浅显直白口语化,很多作诗的手法和技巧这首诗里没有使用。

一、《静夜思》几个的特点。

1、散文化的句法

这首诗采用的是散文化的手法,没有复杂的倒叙插叙,上下句之间是简单的平铺直述。古体诗相比较格律诗(近体诗)这种手法用的比较多,对现代人更好理解,小孩子也看得懂。比如杜甫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就是典型的诗家语,意思是:风儿吹折了的绿笋(而垂下),雨儿催肥了红色梅子。这与散文的句法大相径庭,今人就不好理解。

2、用字不生僻,今古意相同

这首诗不仅仅是口语化,更重要的是对现代人来说没有生僻字,而且没有今古意义不同的字。比较一下另一首也是平铺直叙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读到这首诗小朋友一定会问“却下”是什么意思?估计很多大人也会搞不懂,而《静夜思》就没有这种现象,不会产生这种隔阂。

我们今人读古诗,经常会遇到读不太懂的情况,不仅仅有些字今天用得少了,还有就是字的今古意义不同。如果遇到一首一看就懂的古诗,未免会产生题主的这种感觉。

3、不用典故

不使用典故,避免因典故使人费解,例如另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谢将军是谁?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典故,你根本就看不懂有“怀才不遇”的意思。

东晋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碰到袁宏吟诵自己的《咏史》诗,大加赞赏,推荐其做官,袁从此名声大振。所以第三联才有: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因不可闻,只好孤独地: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这里又是诗家的倒装语,意思是在纷纷的落叶之中(秋),挂帆而去。

4、不夸张

大家都知道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诗飘逸疏旷,最喜欢夸张和想象,静夜思里也不见李白的这种风格。

二、前人的评价

我觉得《静夜思》选入《唐诗三百首》的一个原因是其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孩子启蒙时阅读。当然前人的评价比较高也是一个原因。胡应麟《诗薮·内编》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王世懋的哥哥王世贞也说过: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

大家非常推崇李白的绝句,认为连杜甫都“风韵殊不逮也”,而且李白的“自然”是王昌龄比不了的,例如这首静夜思。同时《诗薮》还认为“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而非人”。简而言之,胡应麟认为古今大家有三个人,他们的诗作是“上天授与”而非人力后天可得,就是曹植的古诗、杜甫的律诗,李白的绝句。说到底是一个词“自然”,记得王国维评价纳兰容若一个“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这首诗的另外版本

读静夜思一定要知道,这首诗不仅仅只有这一个版本,据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明代版本,是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另一版本为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一版本流传不广。但是康熙钦定《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这两种版本中,有两个字的出入:“看、山”。虽然这首诗比较浅显,几乎没有什么技巧,但是两个版本还是能看出有些许的区别。

“床前看月光”用了一个“看”字,与“床前明月光”多了一个动词,不是老手的笔法,这里不需要动词,初学写诗时会用“看”,水平高一些就不会插入一个不出彩的动词了,所以后来改为“明”更好一些。据说《静夜思》四句诗,有几十种不同版本,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举头望山月”与“举头望明月”那个好,我感觉影响倒不大,加一个山字,更加形象化,但是也略微多了一点点的文人雕刻痕迹。

四、比《咏鹅》好在哪里?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童年的记忆深刻,因此对这首望月思乡的诗有着无与伦比的感情,不愿意听到一点的质疑。其实还是那句话,说他不像诗其实不是说这首诗不好,而是说和其他的诗不太一样而已。比较一下骆宾王的《咏鹅》就知道好在哪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同样的直白浅显,口语化。但是骆宾王的这首诗只有物象,没有感情。而李白的这首诗意象生动,寄托了思乡之情,这就是除了“自然”以外所生发出的“风韵”。同样一首绝句,李白的诗两层意思,骆宾王的诗就单纯而逊色一些,的确是几岁小孩写出来的诗。

五、为什么说静夜思也像是小孩子的诗作?

1、这首诗是李白多大年龄写的

这首诗据说是李白26时写的,开元十四年(年),李白二十六岁。但是我总感觉这可能是李白小时候写的一首习作,古人从小学习诗赋,熟读古人作品,未必写不出具有思乡之情的诗来。例如杜甫曾经自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明朝的夏完淳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时年仅十六岁。看其诗作便知古人很小就能够写出成熟的作品: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2、何为赤子之心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还说过:“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赤子之心”来自于《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老子道德经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王国维认为“主观诗人”应该有婴儿纯真之心,越是没有社会经验,性情越真,写出的诗词感情也越真挚。正如《批点唐诗正声》特别说到“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无论是创作手法和抒发的感情,越像孩子(赤子之心)越让人感觉真挚。

结语

因此我感觉,静夜思这首诗创作手法上质朴而感情自然而真挚,很像是李白年龄很小的时候写的一首习作,不太像一个二十六岁的诗人的作品。看一下同时期李白的而其他作品,大家感受一下.《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静夜思》明朝以前的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本文纯属个人臆测,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老街味道

我的文章:

不是苏东坡李清照宋词中最受当时文人推崇的两首词您知道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