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剧新拍,为何屡拍屡败传媒观察

文字

陈雯卿付思涵王雪妮朱虹颖

图片

来自网络

责编

彭越

美编

王文言

你还记得残忍冷血的李莫愁,最爱说的,却是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吗?

你还记得当年紫薇对尔康山崖边的深情表白“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吗?

你还记得风度翩翩的段誉口中那句“愿与君共泛太湖,此生此世,永不到岸”吗?

你还记得道明寺对杉菜说的那句“我这个天下第一的道明寺,竟然会喜欢你这种平凡的女子”吗?

你还记得齐天大圣那“嗳,师傅放心,有俺老孙呢!”的俏皮可爱吗?

(微博上对童年经典剧的回忆)

或许正是因为想重返童年,大致年之后,电视剧市场掀起了翻拍历史正剧、言情偶像以及武侠剧的热潮。不过,至今为止,大部分翻拍片都在与原版的对比中败下阵来,甚至被戏谑为“毁原著、毁经典、毁三观、毁童年”。

我们若以豆瓣评分6.0为分界依据,这些年内,高于6.0的口碑佳作仅有年的《三国演义》和年的《射雕英雄传》,但低于6.0的作品却有年的《红楼梦》、年的《新还珠格格》、年的《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年的《神雕侠侣》、年的《寻秦记》、《流星花园》。

此外,最近又有《仙剑奇侠传》、《命中注定我爱你》、《情深深雨蒙蒙》、《王子变青蛙》、《放羊的星星》、《金粉世家》等多部童年经典剧官宣翻拍,不禁再度引起了网友们对老剧翻拍、影视降级的热议,甚至愤懑而又无奈地抛出了“中国现在难道没有编剧这个职业了吗”的质疑。

而对翻拍作品的质疑,说来说去也就是那几个问题。选角不符,服化道恶俗,台词雷人,剧本改编过度。这些其实都不是什么实在难以规避的大问题,可是为什么,在技术与观念都飞速进步的今日,老剧翻拍却依然屡拍屡败?

烂片泛滥的市场

年后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不仅是翻拍剧,各种各样的电视剧烂片频频进入大众的视线,这已经是近年来电视剧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人常常怀念年以前,甚至是千禧年以前中国电视剧行业精品屡出的时代,常常喟叹中国电视剧行业的“没落”。

但客观上说,近年来中国社会处在持续不断的发展期,电视剧行业也是如此。日益精进的摄影、处理技巧,不断深化的导演观念,持续积累的经验和力求严谨的制片态度,这些都是在电视剧行业的大背景中,随着时代进步不可否认的发展。只是,我们也不免要问,为何在这样的行业发展背景下,年后的国产电视剧发展势头却难以让人满意?

据资料显示,中国电视剧产量自年开始快速增长,年出现较大回落,年后,又因经济回暖,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而迅速回升。-年间,政府逐渐放宽电视剧行业的准入门槛,以此促进电视剧行业的蓬勃局面。

国家的政策扶持,像一剂催化剂,炒高了电视剧行业的热度。大量的外行业资本纷纷进入,在为电视剧行业带来更多更丰富的血液的同时,也难免出现急功近利、质量难保的现象。同时,一味追逐利润、渴望迅速回收成本的不良之风,也在持续席卷着这个发展中的行业,而演员日益飚高的片酬,更让这种趋势的发展变本加厉。

这在自带范本和热度的翻拍剧中尤为明显。87版的《红楼梦》共36集,拍摄过程历时三年;10版《红楼梦》共50集,拍摄过程历时一年半。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里,用心拍一部电视剧是多么耗时耗力的事情,于是,拍摄时长自然首当其冲成为被不断压缩、再压缩的对象。当然,由于技术等进步,我们没法将上述的两个数字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进行对比,但从时间之外耗费的心力上看,历时3年的拍摄在当今确实是难以想象的。

(10版红楼梦与87版红楼梦)

在这个时间成本不断涨价的时代,影视作品的拍摄周期在一点、又一点缩短。可是牺牲了剧组、剧本的磨合期,节约下一些可怜的时间,又不可避免会带来电视剧粗制滥造、口碑扑街的结果。这样的价值代换真的是最合适的选择吗?

珠玉在前的困境

对于翻拍剧而言,特殊的剧本类型,的确意味着它自带天然的热度。但有口碑极佳的老剧在前,如何再比肩甚至超越前者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便成了困扰每一部翻拍剧的最大问题。

一般来说,翻拍的老剧都是曾经红极一时、备受好评的经典影视作品,他们既然能够成为多年过去还让一众粉丝念念不忘的经典,其品质自然是经得起考验的。或许受技术、审美变化所限,老剧的画面在如今看来可能不那么精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们的喜爱。

回想起那些记忆中的老剧,我们想到的是83版《射雕英雄传》中被“演活了”的黄蓉,86版《西游记》遍布祖国山川的背景,87版《红楼梦》中考究的改编剧本。从演员演绎,到剧本改编,再到服化道编配,经典老剧的每一个制作环节都经得起评判和推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前辈们在制作那些老剧时耗下的心力、洒下的汗水,到今天依然在影视业里持续不断地散发着生命力。

(83版《射雕英雄传》中,翁美玲饰演的黄蓉)

正因如此,翻拍的IP本身在很多年前就已然积累了一批忠实的观众粉丝。他们对于老剧有着深刻的情结,因为随着时间流逝经典电视剧已经不仅是一部观众曾经看过的还不错的消遣品,它已然在不知不觉中被附上了那个时代与个人的回忆。

就像谈起台版《流星花园》,许多90后观众会说,那是他们看过的第一部偶像剧。那第一次“触电”的惊艳与激动便会随即涌入脑海,这部剧已经不仅是一部多年前看过的还不错的消遣品,它更是无法重来的青春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因此,口碑老剧在观众心中的印象只会越来越崇高、美好,这前方的高山便自然成了后来者翻越的阻碍。

(台版《流星花园》剧照)

同时,老剧的热度自然赋予翻拍剧极高的期待值,这也加大了翻拍剧“讨好”观众的困难程度。在观看新剧时,由于已经对剧情、画面有了一定的熟悉度,观众会更加注重大内容之外的小细节,更在不知不觉中将新剧与老剧进行横向对比。对比往往是苛刻的,如果新剧在哪一点上做的比老剧好,观众觉得那是应该的;但如果哪一点做的不如老剧,观众会产生更大的不满和敌意——“翻拍的还不如老版,不如不拍”。

正是因为这种“范本”的影响,翻拍剧在进行二次创新的时候,总会不禁感到束手束脚。一方面想照顾到老剧迷们恋旧的心情,于是又是大幅照搬旧版剧情,又是按照旧版演员选角,把新剧拍成了四不像的山寨老剧。新版《还珠格格》在选角的过程中,大幅度参照了老剧主演的样貌,结果成了“照着赵薇找小燕子”,而不是“照着小燕子找小燕子”。另一方面,在对原剧进行改动创新的时候往往难以把控修改的程度,过分的改动又要承担惹怒老剧迷的风险,而这部分剧迷,偏偏又是翻拍剧最大的潜在观众群体。

经典翻拍,乍一看是一个“省力”的选择,但在天然自带目光的同时,失去掌声的恐惧感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

口诛笔伐下的逃亡

翻拍剧不受待见,除了自身质量堪忧,还在于它所面向的观众越来越“难伺候”了。年《还珠格格》播出时,想要对反派人物容嬷嬷发表意见,只有住在北京而且刚好碰见演员李明启才有可能,而如今的观众如果想要对哪位演员表示不满,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把“xxx滚出娱乐圈”顶上热搜。

是观众越发暴躁了吗?二十年前同样存在着在电视机前暴跳如雷的观众,李明启老师被义愤群众扔鸡蛋的新闻也有迹可查;只是今天,彻底改变了受众与电视剧权力关系的,是发达的社交媒体与活跃的舆论环境。

在广阔的娱乐生活里,影视剧依然是人们茶余饭后乐于谈论的话题。社交巨头之一——微博向来是各大剧目进行自我展示的绝佳舞台。关于当红电视剧、网剧的讨论时常登上热搜,颇有些“全民追剧”的意味。以《新流星花园》为例,这部翻拍自著名IP的电视剧,从宣布开拍、选角、路透流出、预告片发布到正式上映,每一步都躺在热搜的温床里,反映出网民巨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