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说清楚5种表达方式,让你想怎么写

北京中科白殿疯 http://m.39.net/pf/bdfyy/bdfjc/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文章总能做到恰到好处、文采飞扬呢?

讲述一件事,它能做到来龙去脉清清楚楚,娓娓道来;

评论一种社会现象,它能做到摆事实讲道理,条分缕析,有理有据;

介绍一本书,它能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描写一个人、描摹一道风景,它能做到绘声绘色,如在眼前。

真可谓恰如其分,又丰富多彩,让人有一种“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感觉。

这其中,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和细腻体悟,也离不开作者精心构思,巧妙布局;但更为重要的是,选对了表达方式。

什么是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我们说话、写文章所采用的语言表现形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5种。因为有了它们,我们表情达意时,就能做到多姿多彩、异彩纷呈。

你可以把它们理解成画画时的五种颜色,也可以理解成音乐中的“五音”。总之,5种表达方式能让我们说话写文章像绘画或者演奏音乐一样有滋有味。

5种表达方式,该如何正确运用?接下来,细细说给你听,希望对你有帮助。

0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别以为“记叙”太容易了,简直手到擒来。

事实是,要把记叙用好,十分见功力。用好了,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用得不好,则可能条理混乱,让人坠入云里雾里。

鲁迅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有一段记叙长妈妈讲故事的: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给“我”讲故事,这属于故事中的故事,怎么讲清楚?

鲁迅先生至少注意以下三点:

(1)按一定顺序讲述,把“大小时间”分开

先前,晚间,这些都是表明时间的词。表示大小时间的词,必要时得分开使用。

如果写成: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一个读书人在院子里纳凉。

缺少层次感。

改成:

几年前,一个读书人在古庙里用功,晚上,在院子里纳凉。

大背景(大时间)之后,再说事件,层次感就来了。

(2)保持一定的角度、详略和节奏

记叙时,尽量避免一直用“我”(第一人称)这样的记叙角度,会显得很稚嫩,很单调。

想一想小学生作文“我今天……我很……”会被老师批评,就明白了。

改掉单纯使用“我……”这样的记叙习惯,会让你的文笔上一个台阶。什么样的记叙视角才是全能的?

请看: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如果我们把主角补出来,你会发现:

答应着,这是讲读书人。向他一笑,隐去了,这是讲美女蛇。作者始终保持旁观者的叙述角度,有人称之为“导演视角”,这会显得灵活多变,叙述时不受限制。

(3)注意语言要简洁,不拖沓

记叙的语言应该做到能简则简,能省则省,干干净净。

上文《从百草园到三三味书屋》中的这一句“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细细咀嚼可知,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如果写成“他很高兴,手舞足蹈;后来,来了个和尚,和他聊天,看出来他被妖怪蛊惑了,识破了机关。”就显得啰嗦,而且不够真实。

02描写

无描写不生动,无描写不形象,无描写不精彩。

什么是描写?

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大家都爱用描写。写小说,写散文,写剧本,甚至写报告都会用上描写,如七宝楼台,如国色天香,描写能让人如痴如醉。

描写,如何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妙笔生花?

看下面这一段: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施耐庵《水浒传》

施耐庵如果只说,这鲁提辖(鲁达)打得好,打得妙,读者脑海里记激不起半点浪花,也没法感受到鲁提辖的拳头究竟有多厉害。

作者巧妙地从味觉角度写出了镇关西被打歪鼻子,打出鼻血之后,逼真的感受,咸、酸、辣,既有无可名状的痛楚,又有血肉模糊的凄惨;

打了眉梢之后,又从视觉角度,生动再现了镇关西眼冒金星,以至于出现幻觉一般的惨烈,红、黑、紫色仿佛从眼里迸出来,实在可怕!

这样的描写,从被打者的感官角度,生动逼真显现出打得着实厉害,从而写出鲁提辖拳头威猛。至于他怎么出拳的,拳头有多大,力量有多强,无需多说了。

描写,该出手时就出手。

(1)描写要看准时机

不要为了描写而描写。

咱们想清楚写到哪里要突出什么,再考虑是否采用描写。比如上文,作者为了突出鲁提辖嫉恶如仇,痛打镇关西,此时描写镇关西被打的惨状,十分必要。但如果为了突出武艺高强,可能就没必要了。

(2)描写多角度、多层次

世间万事万物多姿多彩,且变化万千。描写时,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事物姿态和样子,也才能更有力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形、色、音,体、貌、神……以及人的多种感受,都可以灵活选择,加以描写。总之,惟妙惟肖,穷形尽相,又能达成写作目的即可。

(3)描写要刺激读者的感官想象

对于读者来说,描写的最大好处,就是更便于感受。冷冰冰的文字符号,能通过想象变成丰富精彩的画面,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所以,作者描写事物时,不仅为了达成自己的写作目的,也要满足读者的感官想象。如“歌尽桃花扇底风,舞低杨柳楼心月。”能引发我们对歌舞宴会现场的美好想象,这就十分惬意。

描写,该有的时候没有,这就干巴巴了!

03说明

对大多数创作者来说,说明用得较少,但不等于完全用不到。

况且,上等的“说明文”也能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

且看: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题目就挺吸引人的,正文更是文采出众。贾祖璋写这类说明文,真叫人佩服!你看,就为了说明“荔枝不耐贮藏”这一个特点,作者把白居易的话,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荔枝故事”,和杜牧的诗都“请”过来了。

读后,读者不仅明白了荔枝的确不好贮藏,也品味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诗文味道,可谓精彩绝伦。

说明,如何做到不干巴巴呢?

(1)多收集说明对象的资料

贾祖璋如果不积累白居易的关于荔枝的诗词,不了解唐代后宫如何千方百计吃上新鲜荔枝,他怎能写出诗文气十足和趣味浓厚的这篇说明文呢?

这就启发我们,平常多读诗文,多积累资料,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2)能引用诗词佳句的,绝不手软

众所周知,咱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商贾传奇、天文地理,都有着丰富的宝藏。

尤其是流传下来的诗文,值得好好挖掘利用。

但凡写文章,只要能恰当应用的,绝不手软。这样,写说明文也能大放异彩。

04议论

当我们需要发表对一件事的看法和观点,该用到哪种表达方式?

对了,议论。

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怎样议论才能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

先看一个例子:

为什么要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呢?

因为,他们热爱生活,能把普通平凡的日子过得津津有味;他们勇于担当,从不推卸从不逃避责任;他们积极进取,生活给了一个酸柠檬,他们也能榨出可口的柠檬水。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满身都会浸染阳光般的温暖。他们会驱散你心中的失落与阴霾,会给予你重新振作的力量,会帮助你提升自己,会教会你宽容和爱。

——人民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