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四大名著,特别是《水浒传》时,里面的梁山好汉如何的打抱不平,惩奸除恶,该出手时就出手,写他们情深似海,生死与共,但真相果真是这样吗?
初读《水浒传》时,开篇便写了王进因为得罪了高俅,便弄得狼狈不堪,一家人连夜外逃,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如何的黑暗,所谓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正是当时的写照,北宋朝廷当时的腐朽绝不亚于任何一个王朝的末年,仿佛这是每个朝代的通病,宋徽宗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艺术家,但却不是一个治国之君,他能让北宋那样一个盛世繁华,经济富庶的社会从他手里灭亡,可见他是多么的昏庸无能!
(宋徽宗剧照)但说他是一个完全没有政治头脑,完全没有一点理政才能的庸碌之人,似乎多少有点冤枉他了,毕竟在当时的背景下,宋辽结百年之好,并无战事,且当时辽的统治非常的腐败,不可能再对宋有所威胁,虽然宋朝在当时存在很大的弊端,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宋徽宗也无能为力,面对残破不堪的朝局,他也只能玩物丧志,当时北宋六贼无论如何折腾,他都不屑一顾,只要不影响他的统治,一切都万事大吉!
但后来百姓纷纷起义,各地民众揭竿而起,眼看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后来,宋江带了一众弟兄在梁山聚义,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声称要为民除害,扫除奸佞,然这里面却大有文章,很值得推敲,细品过后,才知道暗含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首先,人人都声称及时雨宋江是当时的道德楷模,专做救人于水火,救死扶伤的事,但是他散尽家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只是为了他的声名在外,为自己立个好标杆儿吗?
(水浒传剧照)其实真相往往会暗含其中,宋江在外笼络人心,他的目的并不单纯,有人说,他是为了聚众起义,干一番大事业,带领他的兄弟们推翻朝廷,行改朝换代之事,但我们细读《水浒传》就应该明白,里面的细节揭示了宋江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他不屑于去做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人,他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把报效朝廷,精忠报国当成了他一生的志愿,他又怎么会去聚众谋反呢?行大逆不道之事,岂不与他的人生准则背道而驰!
我们在探寻历史真相的过程中,往往会被惊出一身冷汗,真相往往恐怖如斯,让你浑身颤抖,脊背发凉,其结果往往让你意想不到,宋江在行事上并无差错,对待他的兄弟们也绝对是无微不至,为兄弟们两肋插刀,在所不辞,但他为什么在梁山聚义时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首先替天行道,这个天代表的就是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他喊出这个口号不像是在造反,倒像是替皇帝分忧解难,为皇帝清理天下的灰尘,扫除奸佞,重振朝纲,这说明他的忠君爱国思想是印在他的骨子里的,是挥之不去的。
(水浒传剧照)及时雨宋江到底是他兄弟们的及时雨,还是黎明百姓的及时雨,答案都不是,而是当时皇帝宋徽宗的及时雨最合适不过,与其说宋江是梁山好汉的带头大哥,倒不如说是皇帝宋徽宗派去梁山的探子,专门打探民间各种消息,宋江只是一枚棋子,只是皇帝身边的一枚棋子罢了。
说起来梁山的幕后操盘手也是当时的皇帝,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梁山好汉只不过是被皇帝利用罢了,但宋江也并非是胸无城府,任人摆布的工具,他和梁山众兄弟们建立一种深厚的感情,所谓兄弟情,大于天,大于地,这是无可非议的,后来他带领梁山众兄弟接受招安,有人说他唯利是图,贪图荣华富贵,这明显曲解了宋江!宋江的想法是把自己弟兄安排在朝廷为官,顺势打压朝廷奸党,正好压一压朝廷腐败的气焰,准备重整朝纲,再现大宋的盛世繁华!他和他的众兄弟流芳千古,但后来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
(水浒传剧照)宋江接受招安难道只为了他一人吗?他还不是为了他那帮兄弟奔一个好前程,光宗耀祖,我说他受儒家文化影响根深蒂固,从这里便可看出,他不想给后世人留下一个千古骂名,从而遗臭万年,同时他也不想让他的兄弟们跟着他,刀尖上舔血,过打打杀杀的生活,说白了只是一群盗匪,打家劫舍的事儿,堵不住众口悠悠,经不住世人的口诛笔伐,比市井无赖强不了多少。在得到宋徽宗的保证下,从而接受了皇帝的威逼利诱,虽然梁山中像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不接受招安,扬言要杀到开封,但当时大局已定,宋江也于心不忍,但主动权并不在他手里,他又能如何呢?
(水浒传宋江剧照)但当时北宋朝廷已经腐败到了骨子里,任何人都救不了,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这是宋江之流看不透的。梁山好汉从此走向命运歧途,下场凄惨,所存者寥寥无几,将从此曲终人散,不由得不让人扼腕叹息,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难道说宋江做错了吗?所以说,读懂了水浒,便读懂了人生。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希望我们秉承家国天下的理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从而也就不枉此生了!
要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