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转账都能查,大数据税务天眼金税四期

金税四期的上线,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不久的将来了。

它的落地应用,意味着税务机关将会拥有领先当前这个鱼龙混杂的“税筹”市场一个时代的先进技术、稽查能力。

换句话说,目前很多打擦边球的“避税”手段,或许会永远退出大家的视线。有那些行为的单位,趁着还有机会,在被查之前自行整改,是唯一的出路。

企业、机构,势必走向规范化。

然而除了去年11月和今年1月,国税公开的采购计划以外,官方并没有太多动作。

这可把那帮指着这波贩卖焦虑、吓唬企业吃饭的“税务老师”们急坏了。

以至于他们好心地在网上“替官方宣传”了好几拨。

我在网上看了一堆解读,不得不说,比今年的《脱口秀大会》好笑。

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脱口秀尺度越来越紧缚,网上解读政策的反而敢越说越放肆了。

有说金税四期就是个QQ的:

我只想说,你懂个peach。

国税确实公告了“决策指挥端之指挥台”的成果,里面也介绍了这个指挥台的功能,但这只是个开头!

明明谜底就在谜面上,哪怕只读了个标题应该也该懂这只是金税四期其中的“决策指挥端”的一个指挥台而已!

不光不懂税,不懂政策,小学水平的汉语语义和逻辑关系都看不懂,趁早洗洗睡吧。

除了这种离大谱的,还有一些看似知道金税四期的“强大之处”的,他们会把把金税四期说成“噩梦”,试图止小儿夜啼的:

但是点进去一看,内容往往也就是随机找几个老生常谈的“纳税雷区”,强行说成金税四期严打的对象。

我想说你们也懂个peach。

这就好比,你刚看了第一页,就把书扔了。跑去跟人说《西游记》讲的是有颗石头成精变成了个猴子,《红楼梦》是贾雨村的发迹史,《水浒传》的主角是洪太尉。

开头=全文?这什么逻辑?

金税四期这里边的水很深!你们把握不住!

指挥端是相当于个QQ没错,那腾X不还有几百个别的产品呢吗?

等金税四期的所有功能全部上线、正常运转,不夸张地说,所有企业如同一丝不挂坐在同一个房间的地板上一样,不再有任何秘密。

为了防止更多人被误导,我决定写篇文章说下金税三期和金税四期,说得不一定对,毕竟说到底四期其实也才八字一撇,但我尽量遵从事实。

一、金税三期是什么?

(1)何为金税工程?

金税三期,其实全称是:金税工程三期。

既然是三期,前面当然就有一期、二期。

但不管怎么更新换代,金税工程从一期开始,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税务机关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企业增值税监控体系。

最早的金税工程是年实行的金税一期,远比大家想像的久远。

时值增值税专票刚刚推行,税务机关缺乏相应监管手段,金税工程应运而生。可以说,是发票监管的启蒙。

然而不到2年金税一期就停止运行。原因是手工采集数据成本太高、错误率太高。

核心内容之一是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体系,并实施以专用发票为主要扣税凭证的增值税征管制度。

年到年,金税二期开始实施。

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在全国范围推广了增值税交叉稽查系统和发票协查系统,发票也进入了防伪控税时代。

年4月1日起,手写发票一律不得最为增值税的扣税凭证。

年,金税三期启动。

覆盖所有税种,所有工作环节。也是第一次,全国地税、国税征管系统得到了统一。

从技术迭代,到用以解决新发现的问题,可以说,金税工程一直伴随我国税务征收、监管走向成熟。

从金税一期的人工核查,到金税二期的电子防伪,再到金税三期的联网、打通信息,很明显,国家税务机关的目的始终如一:让税务监察这件事,更严密、更安全、更可靠、更敏锐、更全面。

“完美”或许太过纯粹无法达到,但金税一二三期的革新,每一次都填补了上一步的漏洞,是不小的技术进步。

偷、逃税的违法行为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规范,是必然。

金税工程,是国家一步长远的大棋。

(2)金税三期想要解决的问题

税务很复杂,不是光查账、收钱就完事的。

在金税三期以前,我国税务经历过人工查核、封闭系统的初级阶段,因为其中暴露的很多不足,才有了接下来的对策。

比如我到工商注册了公司,也营业挣钱了,但我一直不去税务机关报到,是不是就永远不用交税,而且不会被查了?

我企业的税全按账本交齐了,但我虚报员工工资,少代扣个税、少交社保,稽查部门怎么发现这类情况?

两家单位相互开票、打款,凭空变出发票,记入成本,以此少缴所得税,税务机关怎么防止被“蒙混过关”?

这些情况完全可能在现实中发生,想要防范,需要和税务相关的工商、公安、税务、社保、质监、国统、银行等12个部门信息共通,联合监督,由部委实现对接。

还需要把“商品”编码化,从货物层面监控发票流通,让税务系统比企业更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这些,就是金税三期诞生的使命。

打通所有相关部门信息,实现国、地税局信息并库;

让每一张发票都有纳税识别号,所有货物、服务的购销、库存、增值情况,掌握企业的大数据。

金税三期的重要功能就是这两点。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更大的意义是这套系统背后代表的对发票更强的管控能力。

年,“金三”系统正式上线。

金税系统实现了对税务总局、国税、地税各级机关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网络互联。

在囊括了社保缴费系统,还有大家或许还比较陌生的“发票全链条快反系统”、税源监管系统、税务稽查指挥管理应用系统。

这套系统切实拥有了强大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预警能力,全国所有企业的数百项数据,都处在这张天罗地网之中。

那么,这张天罗地网具体怎样的呢?

(3)金税三期形成的局面

金税三期的成果,可以用“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概括。

用人话说:只要交易发生、发票被开出来,就已经在系统里留下记录了。

不再需要其他步骤去记录。

而且信息不再是被简单记载,要靠人力、核查去发现问题、异常,系统对于产生的信息,会逐一、实时地采集、存储、查验、对比。

企业的资金流、票据流、业务流,只要用一个纳税人识别号,相当于企业的身份号,作为起点,就能追查到所有相关的进项和销项发票,那些“掩耳盗铃”式的偷逃税手段根本就是小儿科,有没有虚开发票、有没有虚假交易,一目了然。

税务、工商、银行、社保、统计,这些部门全部打通,企业的个税、社保、公积金、银行账户,全都在税务系统里一览无余;

开票软件也配备了商品编码,商品增值额、库存等等,也全都在电子底账里清清楚楚;

乃至固定资产发票、费用发票(差旅、办公、接待等等)都可以准确监控,可以说,所有税种都有据可查。

小到企业办税人员的实名认证、人脸识别,大到企业的全部纳税数据、进出口退税数据,无一遗漏。并且能够自动识别相应疑点。

并且因为长期的沉淀,企业的经营习惯也被系统记录。

比如一家文旅企业,往往会在节假日达到经营高峰,如果某年的数据和习惯不符,就会触发预警。

由此出发,行业也会形成数据沉淀,并且产生行业参数。

在动态区间值内,企业会被判定为正常纳税,如果高于、低于区间,也会出发相应警报。

这就是大数据的力量。

一家企业从刚刚注册开始,就处在监管之下。

甚至可以说,金税三期的系统和数据,比企业自己更了解它未来的命运。

二、金税四期

我不敢说自己懂金税四期,毕竟我们没办法懂一个还在建设的东西,甚至说还在规划的东西。

就好像罗老师退休之前,谁敢定义“收购苹果”?甚至谁敢说这是最后一次定义”收购苹果“?

所以在看过了目前已有的文件后,我认为目前的政策指向了一个方向:

“以数治税”。

对于我国税务制度有些了解的都清楚,几乎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票管税。

每个会计都经历过清点发票的痛苦。

以票管税虽然好,但是存在作假空间、和可能脱离经济实质的缺点。

比如利用虚假发票逃税,催生假发票产业;

比如催生权力滥用,贪污腐败;

比如降低税务机关稽查水平积极性,阻碍税制改革…

我们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是你能说一斑就是豹吗?

我们税务部门其实早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所以自从金税三期开始就着重建设信息监管。

而且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实现“以数治税”的底层工具已经基本具备了。

以票管税的缺点,到了以数治税这里就都成了优点。

当票据还是一张纸、数据录入需要另一步骤时,信息不对称很容易产生,也就有了钻空子的空间;

但当票据彻底电子化、发票一经诞生就等于数据存在于系统中,那么系统的信息比对、监控能力、反伪造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金税三期做到的,正是这一点。

发票电子化,形成数据中台:

发票虽然还是发票,只是自金税三期完善验收之后,就已经彻底电子化了。

就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步,大大提高了信息监控强度。

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库存、银行账户,以及最后的应纳税额,都逃不过监控。

企业的销售、购买都会留下发票数据,并通过买、卖的数额,判断企业的库存是递增还是递减,最后形成一个电子底账。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

开出去的发票、收到的货款数额、卖掉的商品,也都有电子发票的数据留底。

这样一来,企业收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进了多少货,卖了多少,有多少库存,全都一清二楚。

如果企业为了低价不去索要发票,那么一查银行支出数额、商品和对应发票,系统就会知道;

如果企业销售了货物,钱也进了账户却不入账、如果企业取得了虚开的发票,账户里的资金却没有变少,或是额度不对,只要一查电子底账,利用大数据一分析,系统也会知道;

同时,这条流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他们的数据也全都是可用信息,都是证据。

这就是“以数治税”的威力。

它把“税务”,从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斗法对象”,

完全变回了一个人人自律,根本无须也不该异想天开去钻空子,而只应积极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