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被误导的四大历史事件,其实都是小说

四大被误认为史实的历史事件,实为小说家虚构。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蜀国将领的忠义,运用了“七分真,三分假”的写作风格。他将有利于塑造蜀国正面形象的历史事件直接写入小说,而对于那些不利于蜀国正面形象的历史事件,他要么进行改动,要么直接删减,例如“桃园结义”就是虚构出来的。

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看起来真实但其实存在虚假的历史事件吗?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拜,成为异姓兄弟。他们三个都是有心报效国家却找不到出路的人,通过交谈,他们立刻感到彼此志同道合。

在他们结拜的过程中,年龄并不是排列顺序的唯一标准,刘备成为了老大,关羽为老二,张飞为老三。尽管他们曾经在市场中打过架,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成为朋友。

最终,他们成为了互相支持,共同战斗的好兄弟。

图片中展示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的剧照。根据推测,作者让刘备当老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想要为刘备日后的成就埋下伏笔。

刘备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如果让他当老二,那么在安排事情的时候可能会显得很尴尬。因此,作者不顾年龄差距,直接让刘备当老大。

观众在观看这部作品后,会有一种代入感,认为结拜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历史的一部分。然而,实际上,桃园结拜在历史上几乎找不到真实的记录。

最早提到这个事件的是清朝时期说书人使用的话本,但内容非常粗糙。以刘备的影响力,如果结拜事件真的发生过,正史肯定会详细记载,而不是找不到任何文字。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事件是虚构的。但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深厚友谊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战斗,这种友情可能给了作者罗贯中灵感,才有了桃园结义的情节。

"程咬金,混世魔王的传说"

尽管大家都对程咬金辞去国王职位,导致大魔国最终衰落而感到遗憾,但我们需要明白,《说唐》记载的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带有演义色彩的。

唐朝时期确实有程咬金这个人,并且他是通过瓦岗起义崛起的,但他只是瓦岗寨的将领之一,并非首领。瓦岗寨最初的头领是翟让,但他过早去世,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历史并未对他的事迹进行特意描述。

而《说唐》的存在让人们误以为程咬金是首领。

商纣王并非一无是处的废人,虽然性格残暴,但他在开疆扩土和治国方面有功。然而,他最终留给世人的残暴无能的印象,或许都是周朝操作的。

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的军队击败了商朝,帝辛自焚而亡。因为胜利者是周武王,所以历史的内容全由他而定,为了达到某些政治目的,周朝把各种罪名添加到帝辛身上。

如果帝辛没有失败,也没有成为亡国君,他的形象绝对不会那么狼狈。

图片:纣王帝辛漫画四百八好汉聚义——真实还是虚构?《三国演义》和《说唐》这两部经典名著的故事情节,往往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难免会与历史事件产生混淆。

然而,《水浒传》却有所不同。虽然全书内容都是虚构的,但在观看过程中,我们却不必为此而担忧。因为尽管《水浒传》的故事情节与现实有出入,但它们并非完全虚构,而是有所参照的原型。

其中,“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这个情节,更是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兴趣。大家都认为,这应该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实际上,“梁山好汉聚义”只是“宋江起义”的另一个说法,规模远没有影视剧所描绘的那么大。因为起义的规模太小,连野史都找不到任何记载。

再者,参加起义的只有三十六人,远不到一百零八人的规模。除了宋江以外,其余参加起义的人甚至连人物介绍都没有。

作者移花接木的技巧,让人不得不佩服。

梁山好汉聚义剧照,让我们深思:历史真相,往往被影视剧和篡改的历史所掩盖,只留下我们所看到的“真相”。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的事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0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