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水浒传》,只看到打打杀杀的热闹场面。其实,《水浒传》是一部很有深度的人生大剧,从水浒人物的起起落落生生死死,可以悟出很多人生至理。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节点,在关键时候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以后的人生起伏。方向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如果在人生的节点,有了参考的例证,就会少走不少弯路。(王伦在梁山落草)与水浒背景同一个时代的北宋文学家苏轼,就是一个例证。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时期,卒于宋徽宗时期,而水浒的背景就是宋徽宗时期,所以才有和水浒同一个时代之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题目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苏轼的见解得到了主考官的赏识,中了进士。正因为苏轼对直谏有独到的认识,所以他在朝为官时,也是一副敢于直谏的做派,并且认为这是为官的责任和忠心。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经历了多次仕途变幻后,苏轼感慨道:“当年应制科考试,成绩甚优,于是飘飘然自以为真的可以‘直言极谏’了。殊不知谏一回灭一回,如今灭到黄州凉快来了。”(吴用在挑拨林冲)人生是需要变通的,懂得了变通,就为自己留下了余地。而变通之法,就是从他人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与经验。苏轼如果能够变通,也就不会一贬再贬,等到他明白这个道理时,一切都晚了。当然,人生并不需要在处处碰壁后才有所感悟与警觉,可以通过别人的经历来获得认知,而水浒,不失为一部比较好的人生教科书。王伦虽然是一个落第的秀才,但是所读的书,必然在科举考试的范畴内。宋朝进士科考,需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帖,就是默写的意思,墨义就是对经义进行诠释。也就是说,王伦不但要学习诗、赋、论,还要对《论语》、《春秋》、《礼记》都要熟读理解。三国时期,很多将领凭着一部《春秋》,来提高自身素质,比如李典、关羽。李典善于学习,手头放着一部《春秋》,经常翻看,成就了他“儒将”之名。关羽也善于看《春秋》,华容道上,曹操就是引用《春秋》上的例子来说服关羽的。如此说来,《论语》、《春秋》、《礼记》,对于人生还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晁盖在梁山)王伦虽然熟读了《论语》、《春秋》和《礼记》,不但没有提高自身的格局,反倒养成了多疑的个性,面对林冲的到来,他却担心林冲武艺高强,会被林冲取代。当一个团队的领导,并不需要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关键是要善于用人。比如刘邦,智不及萧何,武不及韩信,却能取得江山。再比如后来在梁山上坐第一把交椅的宋江,武功属于菜鸟级的,但是武功高强的人都属于他的下属。善于用人,把这些人当做自己的左膀右臂,不就等于自己拥有了他们的能力?(王伦、杜迁、宋万坐在梁山的交椅上)最初的梁山只有三人,王伦不会武艺,杜迁、宋万武艺低微,几乎是不堪一击的。林冲武艺高强,是一等一的高手,无疑会壮大梁山的实力。而且林冲这人,骨子里有着深厚的传统礼节和道义思想,就算王伦把位子让给他坐,林冲也不会僭越。林冲不是鲁智深、武松、李逵之流,鲁智深、武松、李逵,遇见王伦,一言不合,有可能杀掉他取而代之。而林冲是善于隐忍的性格,这种人其实很好驾驭,只要给他足够的尊重,他就会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宋江和梁山好汉)王伦如果懂得用人之术,善待林冲,让他坐在第二把交椅上,林冲就会忠心耿耿地为梁山效力。而且此时的林冲,处于人生的谷底,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只要王伦真心对待林冲,相信林冲定会感恩戴德,报答终身。可是,王伦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担心林冲会威胁他的宝座,想将他赶走。结果,人没有赶走,反倒拉上了仇恨,为后来的火并,埋下了伏笔。如果王伦拉拢了林冲,让林冲死心塌地站在他一边,就算后来晁盖七人上山了,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王伦好好地接纳晁盖七人,合理安排位子,估计大家都能和平相处。吴用再牛,能牛得过萧何、张良、陈平吗?林冲、晁盖他们再牛,能牛得过韩信、樊哙吗?这些牛人,不都是在为刘邦效力吗?(王伦拿出金银珠宝拒绝晁盖等人入伙)再看看宋江,武功不强,但是智商情商都高,气度也不一般,懂得利用一切手段拉拢人才,团结在他周围。这样的人,才是堪当大任的人。说去说来,王伦输在胸怀和气度上,格局小了,注定了人生的失败。不过,王伦失败的人生,对于我们还是有所警醒与帮助的。读者诸君,如果有幸当了老板,切记有两点一定要做到,一是提升自身的格局,开阔心胸,善于接纳各种人才。二是对于不想要的人才,坚决不要,切不可像王伦接受林冲这样,反反复复,在内部埋下隐患,最终收获苦果。(作者/焱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