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初中阶段精读一本名著以

我在发表于年第4期《中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第4期卷首语的文章《给名著导读提个醒》中提出,初中阶段应引导学生精读课标规定的十余本必读名著中的一本,泛读其余。本文以《水浒传》的精读为例,就如何引导学生初中阶段精读一本名著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教学准备

个人以为,要引导学生精读《水浒传》必须做好教学的时间准备和教师的个人准备。

部编教材将《水浒传》的阅读放在九年级上册,这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阅读素养、生活阅历等学情,但没有没考虑到阅读《水浒传》的时间要素。当下,多数初三的学生学业压力较大,能阅读长篇名著的时间非常有限。要让学生在九年级上学期读《水浒传》,恐怕连泛读一遍都很困难。在应试的压力下,《水浒传》的阅读教学任务往往异化为《水浒传》名著阅读题的刷题训练。

个人以为,引导学生精读一部长篇名著,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精读,我预备用2年的时间——初一和初二两年。从实际教学来看,只要引导恰当,初一的学生精读《水浒传》并没有太多的障碍。在这两年中,每周设一节读书课,专门用来引导学生精读《水浒传》。

要引导学生精读《水浒传》,教师个人必须先精读,并阅读学界对《水浒传》文本的研究文献和《水浒传》名著教学的研究文献。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二年内读《水浒传》前70回三遍,全书一遍。因此我个人教学的首要准备是读《水浒传》前70回五遍,全书两遍。而后我又阅读了金圣叹点评的《水浒传》、孙绍振在《如是解读文本》中关于《水浒传》的论述、鲍鲲山《鲍鲲山新说水浒》(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等《水浒传》文本研究文献。最后我阅读了近年来对《水浒传》名著阅读教学的相关文献。如宋建英的《初中语文水浒传整部书阅读教学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苏燕凌《从水浒传整部书阅读活动看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年第5期)等。

二、教学过程

1.导读。

导读的作用有二:一是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对作品整体有个初步的了解。个人以为导读应该让学生大致清楚小说的结构和主旨——这是初步了解作品整体的一般方法。

个人以为《水浒传》的结构大致如下:

第一回:故事的缘起。

第二回到第七回:鲁智深、史进等人好汉的故事。鲁智深是主要人物。

第七回到第十二回:林冲、鲁智深、杨志等好汉的故事。林冲是主要人物。

第十二回到第十七回:杨志、林冲、晁盖、吴用、阮氏三雄、刘唐、公孙胜等好汉的故事。杨志是主要人物。

第十八回到第二十二回:宋江、晁盖、林冲、雷横、朱仝、刘唐等好汉的故事。宋江是主要人物。梁山由王伦时代进入晁盖时代,梁山从打家劫舍向“义”的时代过渡。

第二十三回到第三十二回:武松、柴进、宋江、施恩、孙二娘、张青等好汉的故事。武松是主要人物。

第三十三回到第四十三回:宋江、花荣、王英、燕顺、郑天寿、秦明、戴宗、李俊、张顺、李逵等好汉的故事。宋江是主要人物。宋江上梁山,梁山从“义”的时代向“忠义”的时代过渡。

第四十四到第七十一回:在三打祝家庄,击败呼延灼、关胜、董平等朝廷将领,赚卢俊义上山,夜打曾头市等斗争中,梁山发展壮大,最终汇集将。晁盖中箭而亡,梁山进入宋江时代,全面过渡到“忠义”时代。

第七十二到第八十二回:梁山以两败童贯、三败高俅的胜利迎来朝廷招安。《水浒传》从反抗的赞歌向服从朝廷的悲剧过渡。

第八十三回到第八十九回:梁山大军征辽获胜。

第九十回到第一百一十回:梁山大军平定田虎、王庆。

第一百一十一回到第一百一十九回:梁山大军征方腊。惨胜如败,将十之八九阵亡。梁山走向没落。

第一百二十回:宋江、卢俊义被奸臣所害,梁山好汉悲情落幕。

个人以为《水浒传》的主旨大体可以这样理解为反抗的赞歌与忠义的悲剧。

另外,教好课本中《水浒传》的节选课文《智取生辰纲》是对《水浒传》最好的导读。如果课文的教学能让学生进入小说阅读的审美状态,学生就会对阅读《水浒传》产生强烈兴趣。我在7年级就领着学生读了这篇课文,有位女生在每周的随笔中写道:我原以为不会喜欢这篇课文,更不会喜欢打打杀杀的《水浒传》原著,但是这堂课改变了我对《水浒传》的认识,原来小说是这样的精彩,这本书,看来我要好好地读。

2.精读指导。

我的精读指导其实很简单,就是领着学生一回一回地读作品,把每一回当一篇课文来教。每周一节的读书课,我就在课堂上领着学生读一回《水浒传》。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初二结束时,我们只读到第40回。但是,学生经过前40回的阅读,犹如学习了40篇类似《智取生辰纲》的《水浒传》课文,他们已经能够独立阅读小说剩下的内容了。

在前40回的精读指导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情节之美和人物形象之美。以第16回《杨志押运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的精读指导片段为例。

在智取行动中,吴用的计谋有明显的漏洞,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

“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生疑心,且买一桶与我们吃。”学生在我的帮助下,联系生活思考,发现此处有明显的漏洞:

曾几何时,当我们发现三鹿奶粉有三聚氰胺时,大家吓得所有的奶粉都不敢喝。如果吴用七人真是普通客商,当他们看到其他客商怀疑酒有毒,一般情况下也是不敢买酒的。这就好比,有人怀疑面包里有毒,另一个人却说:“我不怀疑有毒,我来吃。”如果不是演双簧的话,这个人也不正常了。

联系生活思考,学生还发现,白胜的出现也很蹊跷:

天气这么热,大家都累了,白胜不仅有力气挑酒,还能唱歌。这正常吗?

我追问:“为什么精明而谨慎的杨志看不出这些破绽呢?”

懂得联系生活思考问题的学生,在我的帮助下,给出这样的看法:

“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表明杨志被部下孤立了。对人身心最大的折磨是人际关系的失败,人际冲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遇到吴用等人之前,杨志的心力已经耗尽在这一路上的吵吵闹闹中了。

我继续说道:从《水浒传》中我们可以得知,杨志和他此时的对手吴用等人最终聚义梁山,杨志成为吴用等人的部下。两人梁山相见时的情景定是耐人寻味,《水浒传》中对此并没有详细的描述,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这个问题也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水泊梁山,杨志、吴用相遇时……

我继续说道:杨志,做事高度负责,品德好;精明谨慎,智商高;武艺超群,体育好。用今天的话来说杨志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这个三好学生还名如其人,有志气,有理想,整天念叨着要给祖宗争口气。这样一个三好学生、有为青年却最终因为失掉生辰纲而做了强盗。作者这样写杨志的命运又是在暗示什么呢?

学生回答:杨志的命运暗示了这是一个好人难以生存的社会;这是一个逼良为娼,逼上梁山的社会。

我总结道:你的回答就是《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的主旨。不是杨志无能,而是社会可悲;不是杨志错了,而是社会错了。落草为寇是杨志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在这一点上,杨志与《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没有本质的区别。梁山好汉们的落草为寇是社会的必然。

如此引导学生细读小说的情节,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分析人物的命运,思考小说的主旨,很多学生进入了《水浒传》阅读的审美状态,爱上《水浒传》这部名著的阅读。

3.以活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开展活动,往往能引导学生对名著的深度阅读。在二年的《水浒传》阅读之旅中,我开展了以下活动。

(1)如果《水浒传》所写的世界是可以办报的,你和同学打算办一份怎样的报纸?建议你们的报纸分以下板块:时事报道、人物采访、时事评论、生活花絮。建议你们的报纸每期以《水浒传》3回的情节作为“时事报道”的内容。

(2)《水浒传》前半部主要讲述鲁智深、林冲、杨志等主要人物上梁山的过程。现在,如果你是电影导演,你要就某个最喜欢的英雄人物拍一部电影,那么你该如何写剧本呢?

(3)年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成为影视经典,但是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认为这部电视剧美中不足之处就是丑化了宋江。请网上查阅孙绍振先生的观点,并将你的看法写成文章。

(4)如果你就是梁山将中的一员,请你讲述自己的故事。建议先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后点评梁山上你喜欢的、讨厌的、崇拜的、感情复杂的同僚。

(5)明代大才子金圣叹曾经批注和点评了《水浒传》,成为《水浒传》阅读史上的重大事件。现在请你模仿金圣叹也给《水浒传》批注点评。

(6)如果你能采访施耐庵,你会问哪些话题,请把你要问的话题都写下来。

(7)如果你是宋江,如果一切都可以重来,你还会选择带领兄弟们走招安的路吗?

以上活动的开展,极大促进了学生阅读《水浒传》的热情。以上活动看似从多角度展开,但其本质相同,即将《水浒传》的阅读生活化,实现了名著阅读与学生生活的关联,使名著阅读之旅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生活。于是生活与生俱来的热情赋予了他们阅读名著的热情。

以上活动还有个共同点,即在活动中自然地将学生对《水浒传》的阅读引向文本的深处,实现了深度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