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水浒传里潘金莲能留名千年明朝隐藏

01前言

“历史上的美女,向来能够引发看客的向往之心。古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纵观这四大美人,都是唐宋时代之前的人物,那时候女性的地位还是相对比较高的,还出了武则天这样的人物。但是宋代严刑厉法之后,中国整个朝代进入了比较纯粹的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也开始前所未有的严苛起来。所以出现了潘金莲这样的反面美女形象,用来教化女性思想。”

影视作品中潘金莲的形象

但是黑格尔的名言曰:存在即合理。为什么在元末明初的历史时刻,会出现潘金莲这样的历史人物及其文学作品形象呢?这种现象和当时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历史和社会的必然性吗?我们一起看一下。

02潘金莲的历史原型

潘金莲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她的现实生活比较美满,并不像小说中那么悲惨。历史上的潘金莲,是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她的父亲官位高达知州,与当时的知府(市长)是同一级别的,属于军政官员,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潘金莲的丈夫原名武植,与小说中的武大郎大相径庭,不但文武双全,而且品貌端正,曾经考取过进士,相当于现在通过高考的那批学子了。潘金莲和武植结婚后,生了四个孩子,生活得非常幸福。

现实历史中潘金莲的画像

03潘金莲的文学形象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丫环,因为长得好看,被老爷惦记着,经常对她动手动脚。潘金莲当时的主仆心理还是很重的,她知道这件事情一定要让女主人知道,于是告诉了女主人。老爷一气之下,把他嫁给了相貌丑陋的武大郎泄愤。

小说《水浒传》

可以说潘金莲的爱情起点,是非常有悲剧色彩的。在和武大郎的婚姻生活中,潘金莲的爱情得不到满足,虽然武大郎为人敦厚,赚钱养家,但是两个人在相貌上实在不能匹配。所以潘金莲总想着寻找婚外情。

她的第一个勾引对象就是武大郎的弟弟武松。但是武松为人正派,有很严正的伦理纲常观,并不为其所动。潘金莲只好另寻他方,不停地流连于周围的小鲜肉。她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和自己门当户对、相貌匹配的人选。

影视作品中西门庆的形象

就在这样的走马观花中,西门庆出场了。这位大官人可谓是符合潘金莲对理想生活的一切念想,于是潘金莲出轨了,还和西门庆一起谋害武大郎。最终结局以害死武大郎告终,被武松割头复仇。

04历史观潘金莲们的爱情

施耐庵当时写出了潘金莲这样一个角色,可以说一定是有代表性的。在明朝之前,女性的传说是比较多的,人们也乐意看。但是经历了元代外族的统治之后,传统汉族女性和之前朝代的传奇汉族女性之间,有了一个历史鸿沟。明初的女性爱情观,比较不完整,不成系统化。

反映明朝社会面貌的绘画作品

爱情观体系的缺失、模范女性的遥远感让很多潘金莲们迷失自我,她们或许还在崇拜唐朝的开放之风,幻想着女权主义的放任自由。所以美女爱风流成了心理上的畅享。但是明朝初期,男权统治达到巅峰,统治者强调礼制和女性的贞节,社会中流行存天理、灭人欲地理学理念,这进一步加重了女性的内心桎梏。

而潘金莲嫁给武大郎这样的失衡婚姻,更是为潘金莲们畅享风流爱情的心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她在现实与理想的失衡中迷失了自我。武大郎虽然淳朴,并给她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她始终得不到爱情最初的想象,所以她禁不住周围小鲜肉的诱惑,渐渐走向了邪路,勾搭上西门庆,害死了亲夫,得到了报应。

05社会观潘金莲们的爱情

从当时的社会状态来查看潘金莲的爱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明初是中国社会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新的社会秩序的冲击,人们在传统的婚姻观爱情观的基础之上又有了新的认识与发展。资本主义婚姻与封建制度婚姻最大的区别,就是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配比问题。前者媒妁之言(也就是亲友介绍)的比例比较重,人际关系比较自由化和密切化。后者父母之命的比例比较重,也就是讲求官配。这其实看起来就是官配和私奔之间的差别。

戏剧《西厢记》

从明代的文学作品我们也能看出一二,红娘这个群体的崛起,体现了当时的婚姻和爱情态势。《水浒传》中出了个恶媒婆,而《西厢记》中又出现了崔莺莺和张生的小红娘。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中,潘金莲丧失社会理化教训,惹了一身的风流孽债,也是情理之中。

06结语

对潘金莲的解读,世人乐此不疲。有没有人想过,导致潘金莲悲剧的,并不是一个无意掉落的撑衣杆。而是一个永恒的历史矛盾问题:美女怎么才能爱上野兽?这一点,西方文学似乎美化得比较好一点。

参考文献:《贞观政要》、《水浒传》、《水浒源流新证》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可惜没扣扣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欢迎评论分享转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