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施耐庵笔下的几个女子形象,作者

《水浒传》里的人物以男性居多,梁山一百零八位头领仅有三名女性,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抛却这三位不谈,整部书也有不少女性人物,其印象往往比很多好汉更让人深刻。只不过在作者笔下,对这些女性角色似乎不太友好。咱们着重看看这几位有代表性的女子。

第一位,阎婆惜,与宋江有关。

影视剧里的阎婆惜

他俩本不认识,被说媒的王婆撮合在一起。阎婆惜十八岁,跟父母来此地投奔人,没结果,流落在郓城县。阎婆惜自幼被其父教的会唱,本想靠此谋生,不料此地人不喜风流宴乐,就找了个地方权且住下。之后她父病死,没钱发送,就央求王婆做媒。

一开始王婆找宋江是请他施舍个棺材,宋江很爽快答应,及时雨嘛。后来阎婆惜的母亲来答谢宋江,见他屋里没有妇人,回头就问王婆宋江有无娶妻,王婆说应该没有,其实宋江是有妻室的。后来王婆就来撮合宋江与阎婆惜,开始宋江不肯,禁不住媒婆的嘴就同意了。

弄了一套楼房让阎婆惜娘儿俩住,开始宋江是夜夜与阎婆惜一处,后来不那么勤。书中说宋江是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总感觉这说法很敷衍。阎婆惜正当妙龄,原文对她的词赞有几句:

韵度若风里海棠花,标格似雪中玉梅树。金屋美人离御院,蕊珠仙子下尘寰。

反正就是漂亮,气质风韵都好。宋江的模样,原文说“面黑身矮”,阎婆惜可能有诸多不满,之后就是跟宋江的同事张文远好上了,那人眉清目秀,齿白唇红,风流俊俏,吹拉弹唱,风月场中人。阎婆惜一见就看上了,头一次见就用言语挑拨。

之后就在一处了,外面风言风语,宋江也不在意,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熟悉,某日宋江因把招文袋忘在阎婆惜这里,里面有晁盖写的信,宋江跑来要,她不肯,争吵中,宋江将其杀掉。

第二位,潘金莲,与武松有关。

潘金莲的故事人们最熟悉,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影视剧对潘是美化的,将她的红杏出墙铺垫的很有理由,塑造成追求爱情的形象。这样也没有不好,只是《水浒》原文并非如此。而是直接点明潘金莲“爱偷汉子”。无疑潘金莲是美的,书中词赞:

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潘金莲

武大郎呢,“身材矮短,人物猥獕,不会风流。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潘金莲之所以嫁给武大,是由她的地位决定,她本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女,那个主人想缠她,她主动去告诉女主人,那个大户记恨在心,故意让她嫁给武大郎。

这种搭配被外头的浮浪子弟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武松打虎回来后,潘金莲是一眼看上武松的,拿言语撩拨,武松直来直去:

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带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为此等的勾当。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

潘金莲自讨没趣。随后就是遇到西门庆,经王婆撮合,两人勾搭在一起:

西门浪子意猖狂,死下工夫戏女娘。

亏杀卖茶王老母,生教巫女就襄王。

之后联手用砒霜害死本夫武大郎,武松回来将两人杀死。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描写武松杀潘金莲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影视剧中把潘金莲塑造的很正面,一副自己没错的态度。原著里她被武松拿刀一吓,马上就求饶,一五一十招来。最终被武松挖心割头。

第三位,潘巧云,与杨雄、石秀有关。

潘巧云

因是七月七日出生,叫巧云。出场时,潘巧云嫁给杨雄还不到一年,是二婚。原来的丈夫也是个吏员,两年前身故。如今与其父潘公都在杨雄处生活。

潘巧云偷的人是一个和尚,名为裴如海,他们本就认识,这和尚还认她父为干爹。她称他为师兄。二人见面的契机是潘巧云要为她死去两年的前夫做功德,请报恩寺的和尚来家里弄这场事,多么讽刺。现有丈夫,在家里做纪念前夫的道场,并和来做这些事的和尚勾搭在一起。

两人见面就眉来眼去,包括其他念经的和尚都被潘巧云迷的神魂颠倒。他俩想了个法子,改日让潘巧云去他们寺里还愿,之后就在裴如海的屋里事成。

“阇黎房里,翻为快活道场;报恩寺中,反作极乐世界。可惜菩提甘露水,一朝倾在巧云中”。

他们想能经常私会,潘巧云出点子,如果杨雄去上班,家里方便,就让丫环迎儿在后门摆上香桌,烧香为号。走的时候让海和尚找个头陀在外头敲木鱼叫佛,就是可以出去。这时候的潘巧云多精明。

最终被杨雄的结义兄弟石秀发现猫腻,告诉杨雄,杨当时想发作,石秀想捉住那和尚再说。杨雄醉后回家走露了风声,骂了潘巧云。醒后潘巧云先诬告石秀调戏她,杨雄就信了。石秀知趣暂时先离开。

结果就是石秀某日夜里把报信的头陀先杀了,自己扮作他,随后又杀了海和尚。把他两衣服扒光,造成他们互杀的现场。之后杨雄也明白了,他与石秀商量,把潘巧云骗到乱坟古墓的翠屏山,当面对质。

与影视剧版不同,原文是潘巧云和丫环迎儿一被吓唬,马上就从实招来,这是比较符合这种人的实际反应的。影视剧有美化,也是一副没错,追求爱情的意味。结局是潘巧云和迎儿都被杀。潘巧云被绑在树上,杨雄先割了她舌头,然后取出心肝五脏,挂在树上。

第四位女子,李师师。

《水浒》书中很多女子作者都是持否定态度,除了以上几个代表性的,还有好几个,如导致雷横上梁山的白秀英,清风寨知寨夫人,还有跟神医安道全有关的那个烟花女子李巧奴,作者给她们设定的都是“坏事”的作用。但有一个女子,很明显能看出作者对她的偏爱,青楼女子李师师。

宋江一行去东京,欲通过李师师向宋徽宗赵佶表明自己想被招安的心意。作者对李师师的偏爱体现在她的谈吐上,如刚见宋江时就说:适间张闲多谈大雅,今辱左顾,绮阁生光。”张闲是燕青自己谎报的名字。李师师这话虽然是些文人常用客套话,但用在一个娼妓身上,是能体现她的修养的。

后面她与宋江一行人谈话都是如此文邹邹的,宋江喝的有点多,举止有些不雅,柴进跟李师师说:表兄从来酒后如此,娘子勿笑。李师师说:酒以合欢,何拘于礼。”话答的有水平。

见到李逵进来,李师师还开玩笑:我倒不打紧,辱没了太白学士。看她的玩笑话也是往名士这边靠,足见作者的用意。包括李师师在宋江一行人面前唱的曲,“低唱苏东坡大江西水词”,偏不是些多愁的艳曲。宋江也作词一首表心意,要知道“诗向会人吟”。

书中也写了李师师对燕青有意,但被燕青发觉,认她做姐姐。之后没继续写他们有什么下文,有的故事是说最终他们在一起,影视剧也有照此编演。

原著的末篇,跟其他女子“坏事”的形象不同,李师师再次出现,还是起帮忙成事的作用,宋徽宗梦到宋江一伙人,醒后对李师师说知,李师师说:凡人正直者,必然为神也。随后徽宗为宋江等建庙。

作者对李师师偏爱态度应该是从众,因为关于李师师的很多故事,都是正面的,尤其她在金兵入侵后的表现,宁死不从,还大骂叛国的人,最终吞金自杀。李师师虽为娼妓,但晚节有侠士之风,为人所敬就不足为奇。

至于书中其他女子的品性,作者是夸大、以偏概全,还是写实的手法?留给我们读者去品味,相信有点生活阅历的,凭我们的耳闻目睹,定能有自己真实的体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