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闲人,公共管理硕士(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一起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这本颇负盛名的中国古典小说,与《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一同被位列明代“四大奇书”,还与《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和《西厢记》一齐被金圣叹评为“六才子书”。
将《水浒传》定位为什么类型的书,不一样的读者就会不一样的说法,没有一个明确且统一的标准说法。
从体裁上看,《水浒传》无可厚非就是一部小说;从内容上看,《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原型,以《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为蓝本进行加工编纂的章回体小说;从体例上看,《水浒传》不同于小说却类似于史书。怪不得金圣叹在评六才子书时,把《水浒传》和《史记》相提并论,认为其大有春秋笔法,且这种笔法多寓于字法句法章法。由此可见,《水浒传》写得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兴亡盛衰。既然是写兴亡盛衰,那就让人不禁想起施耐庵学生罗贯中所写,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也是一部写兴亡盛衰。两部小说相比较,《三国演义》更像是小说,而《水浒传》则像是一本虚构史实的史书。明代李开先在《词谑》一书中评价《水浒传》:《史记》而下,便是此书。
既然知道《水浒传》是一本虚构史实的史书,那还得从卷首语进行验证。
卷首语,顾名思义,就是一本书籍或杂志中由作者或编者放在正文前面的文章,作用就是阐述正文的主要内容和旨义,即导读。一篇好的卷首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故在卷首语往往是精炼文字,言简意赅,突出主题。
《水浒传》的卷首语,施耐庵只题了首词,卷首词,词曰: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绕绕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橼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这首词是施耐庵写的,未明确词牌名。但从词牌格律来看,这词显然是《破阵子》,即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从《破阵子》的词,向读者传递了很多的信息。
词的上阙反映出作者本人的信息,即:
其一,书生价值。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干不了苦力活。只能设馆教书,借此渡日。为躲避当朝统治者秋后算帐,只能心如死灰隐居乡村,当个不问世事的村学究;
其二:书生抱负。书生虽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却有一腔报效国家拯救黎民的热血。教书授徒之际不忘抬头看看悬挂于顶寒光闪闪的吴钩,回味曾经运筹帷幄或刀尖舔血过的日子;期盼着能以笔代刀,除恶务尽之意,写书目的就是针砭时弊;
其三,书生本性。以笔代戈,批判历代帝王自私自利本质,揭露帝王是人民群众公敌的实质,同时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词的下阙则是对所写之书的总体概括,即首先,人生百态。在滚滚红尘中,世人皆是过客,追逐着各自名和利。结果无非是有名有利、图求名利、逃避名利;接着,鹤唳华亭。感叹乱世中人选择无奈,无法学良禽择木而栖。投奔暗主,难免被明主清算;遇到明主,到头来兔死狗烹;一语写尽身处乱世的无限心酸悲哀及凄凉。最后,闲云野鹤。回归文人的臭美和自恋心态,无奈之下只能靠喝酒解愁、听曲解闷,从此不问世事。
可见,《水浒传》的卷首词,一词以思为奇,奇在隐藏在词中的思想。虽作者未言明,却能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