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脍炙人口的《水浒传》所述一百零八将梁山泊聚义结寨,横行天下的故事,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文人杜撰的英雄传奇故事?这是一桩争论不休的历史公案。几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没有定论。
历史上有没有宋江其人其事?在历史典籍里,宋江起义是有明确记载的。《宋史》二十二,微宋宣和三年的本纪记载:“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人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又《宋史》三百五十三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樱其锋。声言将至海州,张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贱,江乃降。”《宋史》三百五十一《侯蒙传》记载:“宋江寇京东,侯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闲不忘君,忠臣也。起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胡适据这些史料考证,认为宋江等三十六人都是历史的人物,是北宋末年的大盗,并认为,“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擾其锋”,“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足见其神武过人,威名远播。但后来,他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可耻地当了叛徒。据《东都事略》《十朝纲要》《宋会要稿》等典籍的片断史料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陷温、台、婺、处、杭、秀等州,东南震动。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兴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腊败走人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三年六月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宛洞”。
当时有个名叫李若水的文人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诗中写道:“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渗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讲的就是宋江受招安的事情。据另一史料记载,当时讨伐方腊刚从两浙班师的将领折可存,“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这里把折可存擒方腊,捕宋江写成两件事,与前述史料互相抵牾,姑且存疑。又有一则史料,采自洪迈的《夷坚乙志》,其中有一段记载:
“宜和七年(公元年)户部待郎蔡居厚罢知青州,以病不赴,归金陵,疽发于背,卒。命道士设釀,倩所亲王生作青词,少日而蔡卒。未几,王生暴亡,三日复苏。云:‘如梦中有人相追,逮之公庭。俄,西边小门开,狱卒护一因,枷械联贯立庭下;别有二人昇桶血自头浇之;囚大叫,痛苦似不堪忍者,细视之,乃侍郎也,复押入小门,回望某云:‘汝今归,便与吾妻说,速营功果救我,今只是理会郓州事!‘夫人恸哭曰:‘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这里所谓梁山泊泺贼即指宋江等义军。这条史料距宋江义军事时隔四十多年,应该有一定可信度。所以,据此看,宋江起义,受招安,征剿方腊最后遭到悲修命运。这一历史史实,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在南宋朝,《水浒传》故事为什么能盛行于民间呢?一是因为梁山泊英雄故事本来就威名远播,家喻户晓了;二是因为北宋灭亡,蒙受异族入侵的靖康耻,南宋士人都有一种光复河山,洗刷民族耻辱的“臣子恨”,都有一种英雄崇拜;三是因为南宋朝政治腐败,奸贼误国,墨吏暴虐,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一种普遍的痛恶政治、恶官吏的心理,希望草莽英雄奋起挥戈,剿灭奸贼,光复故物。有了这样的基础,经过文学巨壁施耐庵的大手笔,一百零八将的风采,就从他的腕底活跃出来了。金圣叹曾说过:“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