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原来是咱卫辉老乡所作太牛

我是知侠故乡人

□杨孟成

我国著名作家刘知侠先生的故乡,在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上世纪50年代,知侠创作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随后改编成电影。脍炙人口的英雄的故事,城市巷陌,乡间地头被一说再说,传播极广,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感染激励了几代人。此后,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一部情节跌宕,正气豪侠的文学著作让世界瞩目。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有关部门评选70部共和国当代名著经典,《铁道游击队》名至实归,荣膺其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年纪念百年知侠,遵照先生遗愿,刘老叶落归根,骨灰安葬在故乡卫辉的土地。知侠夫人刘真骅女士,整理出版了大量的知侠遗著作品,丈夫下葬时,她毅然剪掉自己一缕长发,陪伴知侠留在卫辉的土地。知侠墓园一墙之隔,是历史名胜古迹孔子击磬处,据《论语》载:“子击磬于卫”,抒发郁闷之情,我想,长眠于斯的刘老,对近在咫尺的硁硁之音,梦中不会有多大兴趣。然而,几里之外,穿越卫辉的铁路,夜以继日的火车哐当声和汽笛嘶鸣声,却是先生知音,一定是他长梦里的钟爱和陶醉。

知侠母校,卫辉一中一隅,精雅小园,芳草如茵,知侠铜像屹立园中。1:1的知侠铜像,若有所思,注目前方,亲切的目光像是对莘莘学子殷切期望,自信的神情又像是对未来深情眺望。

我的故乡也在卫辉,我也曾就读卫辉一中,我不胜荣幸和骄傲。我是知侠故乡人。

小学记忆里,我们学校大门口,有棵婀娜多姿枝繁叶茂的绒花树,树下摆有两个地摊,一个卖糖果文具,一个出租连环画册。那时候,同学们口袋里难得有几分硬币,一旦有了,就会在两个地摊前徘徊,但最后大都咽下一口涎水,义无反顾地坐到连环画前。我们从连环画和露天电影中,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老洪、王强、鲁汉、小坡等是我们崇拜的偶像。小学校后门外,有个大水塘,自然成了我们心目里的微山湖,一条蜿蜒田野的土路是铁道线,而塘边几棵绿树掩映下,不知谁家废弃的残墙断壁,便是我们和鬼子村庄巷战的阵地。几乎每天放学后,我和同学都会在这里,操根棍子,或用手指比划做驳壳枪,演绎一幕幕铁道游击队的战斗故事。

上了初中,学校距离卫辉火车站不远。那时的功课,哪像现在学生不堪重负。课余得暇,我就到火车站转悠。铁路西面山区有一个偌大煤矿,火车站的煤炭堆积如山,风从煤堆吹过,煤灰弥漫车站附近的村庄街道,运煤火车和拉煤的架子车南来北往;而火车站对面也有一家物流批发商行,和小说描写环境很相似,卫辉火车站成了我幻想里的枣庄。乘坐票车的客流,各色人等,携包提囊,从一丝不苟的检验员面前经过,我竟然会怀疑,他们中间可能有装扮旅客,打票车的王强、鲁汉混迹其中。火车站北面3、4百米的铁道左侧,竖着一根高高的扬旗,上边装有红绿灯,我觉得,刘洪扒火车搞机枪就埋伏在这里的路基下,风驰电掣的火车开来时,他跃上的铁闷子车。

其实,河南卫辉和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地山东枣庄,相距余公里,风情风貌不尽相同,但是,小说里应该也有卫辉火车站的影子。据知侠在创作经过中介绍,“一条铁路从我的故乡村边经过,小时候,我和穷苦的孩子到车站捡煤核,扒火车,在车站做练习生,熟悉了铁路生活,熟悉了铁路职工,如果没有这些生活,要写铁道游击队的斗争是不可能的。”知侠故乡在卫辉,耳濡目染、根深蒂固,创作灵感源于生活,书中的火车站场景,哪能没有卫辉呢?比如,河南豫剧院三团创作《朝阳沟》的生活体验基地在郑州登封大冶乡曹村,剧情发生地在郑州;而编剧杨兰春故乡在河北武安列江村,《朝阳沟》红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后,戏剧发生地和编剧故乡,河南、河北省的两个村庄,经政府批准,都更名为“朝阳沟”,并且两地村庄的场景风貌,都被全国的《朝阳沟》戏迷所认可。由此来说,我是小说读者,这样遐想不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

我从小到现在一直喜爱《铁道游击队》,而真正走进英雄们中间,是我年岁渐长,读过几遍小说原著之后。为了读得投入,我绘制了抗日战争鲁南地区地图,结合书里描绘的一次次战斗情节,为正规地图上没有的,书中讲述的村庄、车站、道路、山区、沟塘等,一一标明位置,身历其境地读,边读边思考,这才意识到,铁道游击队的战斗生活,绝非当年我看连环画想象那样浪漫、传奇,也绝非近年拍摄的抗战神剧,戏说那般轻浮怪诞。微山湖保卫战面对数倍于游击队的日本鬼子,是英雄们的血肉之躯筑起的阵地;队员们为神出鬼没打击敌人,三九寒冬潜伏在露天旷野麦田,飘游于铁路沿线,衣不避寒,食不果腹,斗争异常艰苦。血染洋行、票车上的战斗、夜袭临城、打岗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胜利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

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活跃,禁锢解除,文学文艺空前繁荣。英雄走下了神坛,读原著时,我又对《铁道游击队》的原型人物和幕后真实的战斗生活,产生了浓厚的探秘兴趣。

据书中描述,日寇投降后,铁道游击队八年浴血斗争,终于扬眉吐气地在铁道线上,受降余日本兵和装备。查阅史料,确有记载,山东军区八路军武装,独立自主逼使日本军队缴械受降,这是唯一的一次;也是华北地区中国军队受降规模最大的一次。百余人的地方部队,受降千余人正规装甲兵武装,在世界战争史上堪为奇迹。可见,历史上真实的铁道游击队,功勋卓著,有史可据。

但是,据有关文章介绍,书中的英雄人物,却都是作家依据战争岁月的真实人物,塑造的艺术形象。比如,书里的刘洪大队长,综合了铁道游击队真实的两任大队长,洪振海和刘金山两个人的战斗事迹,写成的一个英雄人物。据知侠介绍,刘洪幼年生活描写,却是他在卫辉铁道上的幼年生活。洪振海豪爽义气,打仗勇敢,扒车技术铁道游击队中无人堪比,在战友们享有极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