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水浒传,经历不同,也有些不同的感悟。
少不看水浒,窃以为人的本性就是喜欢猎奇,既然说少不看,所以小的时候就特别想看,第一次看水浒是刚上初中,读时无不血脉喷张,为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提辖喝彩,为夜奔的林冲长吁短叹,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梁山好汉拍手称快。每每读到惩奸除恶的壮举,无不激动万分,恨不能操起朴刀和哥哥们一起杀个痛快。好在我还读的是金圣叹的斩腰本,只到梁山好汉会聚忠义堂一百零八将排完座次,感觉这时的梁山是天下大同的乌托邦,是替天行道的侠义之地,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爽快理想国。
而后读到了水浒传的全集,知道了宋江为众弟兄身后之名的“苦心孤诣”,知道了顾全大局报效朝廷的“弃暗投明”,知道了众好汉怨气难消的结局,也知道了梁山被他效忠的朝廷瞬间的分崩离析。才觉其实少不看水浒的真正意义在于腰斩之后的篇章,年少时涉世未深,却有着一种未泯的正义感,敢于把天子拉下马的勇气在这的官场黑暗朝廷昏晕的字里行间如同火上浇油,顿时感觉政治的丑陋令人发指,看完水浒之后会将一腔怒火转移到政府方面,所以用今天的话讲这不是本和谐的书。
其实人总是要长大的,总要不断的做出选择,甚至迷失在了选择中,梁山亦如此,发展到最后也要长大,也要面临着不同的抉择。人与社会如同刀与石,在锋芒毕露的刀锋也经不起石头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的磨砺,不经意的我们发现曾经的义愤填膺变成了随遇而安,曾经的痛心疾首变成了见怪不怪,甚至曾经的拍案而起变成了为虎作伥。大环境的同化可怕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变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
早期的梁山如同血气方刚的少年,嫉恶如仇豪气冲天,鲁提辖眼见金翠莲父女被恶霸欺压便挺身而出,武松受施恩一面之恩便醉打蒋门神而后血溅鸳鸯楼,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的字样孑然而去,柴进为救兄弟散尽千金仗义疏财。黑旋风李逵更是时不时就要抄起板斧砍内个“鸟皇帝”。然而义薄云天不能当饭吃,作为首领的宋江在梁山率挫朝廷围剿之后达到巅峰之时开始盘算着梁山的未来,如同我们的青年,即便在豪情万丈,即便在满腹理想,社会现实的考验,成家立业的要求,安身立命的压力,从父母,从朋友,从社会的任何一面方方面面的袭来。让你挥之不去,让你苦恼不堪,如同捆仙绳一样牢牢绑住你的身心,无色无味,无形无相,仿佛只有认同的命运。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宋江的忠君报国的理想中的自私成分,宋江自己是个落地秀才,骨子里还是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人,是个想要居庙堂之高光耀门楣的正统士官。也对昏庸的当道不满却只是因为朝廷堵塞了其治国平天下的能臣之路。几分不情愿的落草为寇以后便开始筹划着他心中的为梁山正名的“宏图伟业”。但是他用众兄弟对他的赤胆忠心和梁山巅峰的基业来换取其实他自己也并不自信的招安之路其实十分的拙劣。这正是中国古代所谓中产阶级的最大局限,对于社会现实的愤怒是其反抗性的表现,然而最终却无力于如何改变甚至在寄希望于封建帝制的自我调节。在宋江的心中,高球和蔡京之流是朝政昏庸的关键,因为他们“蒙蔽”了圣上,皇上却无限圣明。殊不知在几次围剿蓬头垢面之后,皇上和他的群臣们正苦无良策,正好宋江率领着一帮匪首送上门来。于是,政治就在最自私的博弈里寻找到了最龌龊的平衡。宋江心中敬仰的皇上集团开始了他窝里斗的天才表演,一会儿借刀杀人,一会儿远攻近交。几次利用和平衡打压之下,梁山,方腊各方乱民被削弱。皇上最后如同终极boss一般出场的各个击破收拾残局。
诶!可怜的宋江,你可以忠君报国。但是你又给过你兄弟们自己选择的机会吗?只到你临死的时候,还要为你自己心中那身后之名毒死对你最没有防备的李逵,比起“不丈夫”的黄巢,你起码不是个彻底的领导者。我不知你在九泉之下如何面对你那肝胆相照义无反顾劫法场救你的兄弟。也许投降派是对你有些偏颇的评价,毕竟你也在殚精竭虑的思量着梁山的前途。但是你固执的把自己的忠君之路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明显是非常自私。正如今天长大成人的我们,面对着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无论你做出任何的选择都是Personal的,我们可以借鉴和评价,但却不该替别人选择。无论是上梁山,还是迎招安,带着自己亘古不变的理想勇往直前一成不变的走下去。人的成败,人的得失,其实最终都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我觉得我值了”,但愿我们在年老的时候可以这样坦诚的面对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