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她把水浒传翻译成了四海之内皆

北京皮肤科医院网站 http://m.39.net/pf/a_4439528.html
                            

年诺贝尔文学奖双黄蛋已揭晓,但却似乎没有引起太大波澜。或许是由于没有中国作家获奖,所以大家开始对诺奖逐渐失去了兴趣。

实际上,早在年,中国便因一位女作家而与诺贝尔文学奖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是一位被遗忘的诺奖获得者,但在她的作品里却充满了对中国这片广袤大地的眷恋与疼惜,正如当年的颁奖理由所描述的那样:“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她就是赛珍珠(PearlS.Buck)。

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外国人,因讲述中国的土地与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似乎令人不解。但倘若沿着时间回溯,便会发现,历史已经书写好了一切。

近四十年的生活经历,使她认定中国是自己的故乡

赛珍珠于年6月26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但就在她出生后未满四个月便被父母带到了中国,来到了江苏镇江。从此,赛珍珠便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年的中国生活。

由于父母是传教士,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父亲去农村传教时经常把赛珍珠带在身边,所以,在中国文化、习俗中成长起来的赛珍珠,不仅将中文列为第一语言,将镇江视为自己的“中国故乡”,而且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她更是怀有和每个中国人同样的乡愁。除此之外,赛珍珠的父亲了解儒学和佛学,母亲精通文学和音乐,同时也教她说英语,因此,家庭为赛珍珠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启蒙。

年,当赛珍珠十岁时,父母为她请来一名私塾先生传道受业解惑。三年后,先生因病去世,赛珍珠便到镇江崇实女子中学就读。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熏染之下,赛珍珠尤其喜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一直是她的心头好。而在江南一带的生活经历和父母的传教士身份更是帮助她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乡村生活与农民的真实面貌。

赛珍珠

双重文化基因赋予赛珍珠重要的历史使命

年,赛珍珠18岁,她到美国攻读了四年心理学之后便又回到了中国。她接替了母亲的教会工作,同时在镇江教授英文,后与一名生活在中国的美国青年农学家约翰洛辛布克结婚,婚后他们迁居安徽宿州。而后母亲病故,赛珍珠奔赴南京,相继在金陵大学和国立东南大学教授英文。

其间,她一直与徐志摩、林语堂、老舍等作家有着密切往来。

由于自幼便浸染在中西方文化的熏陶之下,同时又以异乡者的身份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赛珍珠自然能以一种双重文化视角来审视她眼中的中国。她深知,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与灿烂的文明,彼时的西方人却很难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为了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她做了一件至今为人称颂的事——翻译《水浒传》。

赛珍珠耗费五年时间将《水浒传》翻译为英文带到西方世界,并将其命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MenAreBrothers),取自《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AllMenAreBrothers

或许是凭借中英文双重母语的天然优势,她翻译的《水浒传》在西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而在中国这片几乎已经将她遗忘了的土地上,或许《水浒传》是人们对她的唯一记忆,但对于赛珍珠来说,让西方认识一个更真实、更厚重的中国才是她的唯一使命。

“改变世界看待中国的目光”——《大地:三部曲》

年,赛珍珠在金陵大学的寓所中完成了小说《大地》的创作。这部作品是赛珍珠通过自己的双重文化视角对中国农民与社会的真实写照,但这种冷门的题材与她的特殊创作身份在当时美国出版商的眼里并不受欢迎。

最初,赛珍珠遭到了许多出版商的拒绝,有人甚至对她说:“你为何不写点关于中国皇帝和他几百个妻子的故事?”很显然,当时许多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马可波罗时期。在他们眼中,中国一直是个神秘且落后的国家,大多数人只想在那些神话故事或奇幻小说中满足自己对这个遥远国度的猎奇心理。

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

但是随着3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剧,中国开始在国际社会上受到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