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熟知了潘金莲与武大郎的故事,在剧中潘金莲是个红杏出墙的女人,与西门庆偷情被发现后更是下狠手毒杀了武大郎,但事实上真正的潘金莲却是个贤妻良母,与武大郎更是感情甚好,那么为什么在施耐庵的水浒传里却把潘金莲黑成了妖艳毒妇。
据记载,武大郎原名武植,与水浒传里的武大郎一样出生在山东清河县,因父母早逝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家财,武植应该是在朋友相邻的接济下长大的,但人穷志不穷,即使处在困境中,他也不忘读书学习,在这其中潘金莲也没少出力,当时的武植因为家穷四处找工作,辗转到了潘金莲家里,潘金莲的父亲是个知州,他看武植虽然家庭,但是行事端正,做事又麻利勤快,而且处于困境中也不忘读书学习,就很欣赏他。
之后就时常接济资助他,并在读书考试方面帮助武植良多,毕竟古时的寒门子弟即使天赋再高,没有门路,根本接触不到考试的相关资料与书籍,而潘金莲也在父亲的讲述中逐渐对武植上了心,为了帮助他,甚至把自己的私房钱都给了武植,潘金莲的父亲对他们的情谊看在眼里,却没有说棒打鸳鸯,而是让两人喜结良缘,婚后潘金莲专心为武植打理家务,武植也不负众望,在中年之际成功考上了进士,最后还当上了山东的一个七品县令,在上任时更是清正廉明,百姓为了感激他还为他做了一把万民伞。
而与水浒传中不同的是,武植身高七尺,也就是大约一米八左右,这身高不管何时都算不上矮,并且也没有卖过炊饼的经历,潘金莲则是正经的名门闺秀,两人结婚后更是琴瑟和鸣,据记载,他们还生下了四个孩子,那么为什么两人在水浒传里的形象却是丑陋恶毒,那就与武植的一个朋友黄堂有关的。
相传黄堂是武植的发小,少时经常接济他,成年后黄堂家因为一场意外被火烧了,他就来投奔已经是县令的武植,希望他给自己找份工作,但等了一段时间武植都没有动静,黄堂等的心焦,就以为武植不愿意帮自己救父亲离开了,回去的路上越想越气,为了报复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说武植的坏话,正好这时遇到了西门庆,西门庆是个乡绅恶霸,曾被武植教训过,一直怀恨在心,两人一合计传瞎话传得更起劲儿了。
如果只是一个人说瞎话那肯定没人信,但耐不住两人把潘金莲传成了恶毒阴狠的荡妇,把武植传成了矮小丑陋的穷小子,古时候可没有现在娱乐项目多,得知这一奇闻肯定到处传,再加上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人们难免会添油加醋,这说的人多了,假的也就成真的了,武植与潘金莲的形象也就被毁得不像样了。
等到黄堂回到家,却发现原来武植不是没帮他,人家私下里把他的房子修好了,只是为了给他个惊喜才没告诉他,谁想到黄堂会误会他,还会到处传谣言,即使后来他向武植夫妻俩道歉,也无法挽回两人的名声,毕竟他当时只顾报复了,谣言传得太广,即使澄清也没人会信,再加上人们肯定更愿意相信那些奇事异闻,反正到最后流传最广的还是潘金莲毒妇的形象。
正巧这时施耐庵在写《水浒传》,他与潘金莲等人倒是没仇,但是艺术源于生活,他根据传言添油加醋,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彻底坐实潘金莲的故事,而小说的受众本就广,本来只是在一地传播的故事,因为小说传得更远,潘金莲夫妇更是被定到了耻辱柱上,据说因为这事儿还给武潘两个家族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为此数百年不通婚。
而在后世由于《水浒传》的经典,该小说被多次翻拍演绎,在信息化时代,潘金莲的名声更加不好,即使现在潘金莲一词也是个贬义词,虽然后来施耐庵的后人代表先人向武植及其后人道歉,但数百年来因此事受到的委屈却无法消解的,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武植并不是武大郎的原型,潘金莲自然也不存在,只是武氏后人为了名声自己杜撰出来的,事实真相我们并不清楚,但却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很多都是在传言的基础上编撰而来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理性看待这些作品,不要因此被误导,更要做到不传谣不信谣,避免再次出现潘金莲夫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