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青少年阅读30时代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名著阅读不简单

《水浒传》让初三学生王彩仪叫苦不迭,论成绩,她的总成绩能稳定在年级前二十,但语文总是忽上忽下、底气不足。语文教材里的名著更是一翻就头大,而名著里的古典小说简直就是死穴——明明是白话,但就是读不懂。

王彩仪的遭遇恐怕是近几年不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缩影,网上时不时也能听到一些人对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和考试的吐槽。如果家长还只以应考做题的思维来看待名著阅读,靠报补习班刷题解决,那么无疑为孩子的人文学习与成长挖了个大坑。名著阅读当然是考试问题,它是中高考的重要题型,但我们把眼光放长远,透过名著阅读教学、考试的种种现象,可以看到的是语文学习目标与方式的重大转型,以及转型过程中的摩擦。

去年和今年发生了两件影响义务教育方向的大事,一件是年提出并影响至今的“双减”,另一件是年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这两件大事背后共同的潮流就是: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从重复性、机械性转为创造性、实践性,从被动记忆理解到主动探究发现,从零敲碎打缺少学科系统到整合与综合性学习。减少负担,提升效率,活用知识,提升素养,整本书阅读在其中所能够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也就远不止读懂几本书、答出几道题,甚至不是成为课标中一个独立的学习任务群那么简单,它是实践以上变革目标的重要途径,说是根本途径也不夸张。毕竟说到底,从整体来看,语文学习就是阅读、实践、写作的闭环,而阅读,特别是书册阅读,是语文学习闭环中最重要的输入环节。

三拳打退拦路虎

王彩仪读不下去《水浒传》,她的自救办法是找彩绘本来读,有图有文,文字又是经过改写的,更加晓畅易懂。但对很多语文老师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好的读书办法,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却对此表示理解,他认为孩子在整本读古典名著之前,不妨先有名著故事打底,然后更从容地品读整本书中更精彩与丰富的细节与写法。比较理想的古典名著整本书进阶之路可以是先读绘本、小人儿书,然后读配有插图更为充实的缩写本、青少本,到了中学阶段再正式读整本原著。在这个过程中,王彩仪看中的图像是很重要也很符合孩子阅读规律的——直观生动,可以辅助记忆与理解,也可以与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比思辨。

但王彩仪也表示,中学阶段再以彩绘本替代原著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彩绘本只能提供基本的故事梗概,但提供不了人物的深度分析,以及小说的笔法分析素材。最近一次月考,她的名著题分数就没能拿满,那道题是让学生通过教材单篇课文《智取生辰纲》关联整本《水浒传》,分析杨志的悲剧。这是一道中规中矩的题目,但如果没有将杨志这个人物读出自己的见解——既能够把人物放在原著众多人物与情节中看到矛盾与发展,又能够将人物的命运变化从错综的梁山人物谱、故事线中剥离出来进行专题研读——那么想把答案要点答全,确实不容易。

像这种情况,如果建议她重头梳理一下原著,那肯定来不及了,直接读市面上汗牛充栋的《水浒》解读书,又怕良莠不齐,即便是名家解读,中学生没有对原著的个人理解就生吞活剥现成的分析,多半无力消化。又要读原著,又要了解故事前后语境,又要有名家点拨……思来想去,侯会老师以“三重读法”为理念编写的《侯会给孩子讲古典文学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最适合推荐。“三重读法”的第一重是导读,主要是对整本书书名、成书、结构、重要人物等关键问题的导引,让小读者对书的艺术特色有总体性的了解;第二重是速读,顾名思义,作者通过概述故事情节的方式,引领小读者迅速把握全书的主线脉络;第三重是精读,也就是选取全书最精华的片段若干,并在选文前增加作者的阅读提示,点出阅读过程中最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