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官网 http://www.yunweituan.com/m/最近,一位小学生读者提出了《西游记》中的美食漏洞:唐僧师徒一行人在西域境内,平时的饮食却依旧以淮扬菜为主,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对此,大部分网友表达了赞赏,认为她读书认真而且善于思考,也有网友认为她死钻牛角尖,对作品吹毛求疵。其实不止是《西游记》,很多网友对各大名著都提出过质疑。《水浒传》中的好汉们总是招呼店小二:“来一斤好酒,二斤牛肉!”然而,水浒传所处的北宋,根本不能随意宰杀牛。我国封建社会以农耕为主,牛是耕作的重要牲畜。早在汉朝时期,杀牛的罪过就相当于杀人。唐宋时期,对杀牛也是明令禁止的,著名的包公审牛舌案就是一大佐证。到了施耐庵生活的元末明初,宰牛依然犯法。因此,《水浒传》中吃牛肉的场景是不符合历史的。施耐庵描写梁山好汉吃牛肉,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他们对官府的不屑一顾,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现当时的社会混乱。在《封神演义》中,伯邑考被纣王处以醢形,剁成肉酱,做成肉饼谎称是鹿肉送给伯邑考的父亲西伯侯姬昌,借此来试探姬昌。姬昌为了日后成就大业,只得强忍悲痛吃下肉饼。根据史料记载,商朝绝不可能有肉馅做成的肉饼,而像影视剧中把“肉饼”改成了“肉丸子”也不合理,只有写成“肉羹”才比较符合历史。同样是在《封神演义》中,黄飞虎的父亲黄滚,在得知儿子反殷商后勃然大怒,大骂手下:“你们这夥逆贼,吾子料无反心,是你们这样无父无君,不仁不义,少叁纲,绝五伦的匹夫,唆使他做出这等事来!”其中提到的“三纲五常”思想来自春秋时期的儒家,而正式提出“三纲五常”这个说法,则要等到西汉。春秋和西汉都在殷商之后,殷商之人怎么会把“三纲五常”挂在嘴边呢?这也是极为明显的瑕疵。由此可见,许多著名古典小说都存在明显的硬伤。那么是否可以因此否定名著的地位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读名著的时候,本着认真的态度,发现里面一些瑕疵并提出质疑,这种认真态度是值得赞扬的。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不必对其过于吹毛求疵,甚至批判作品和作者,这样反而会背离阅读名著的本意。首先,古典小说的局限性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不管是四大名著还是《封神演义》,都来自于明清时期。众所周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文化链。唐朝流行写诗,宋朝流行写词,到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百姓对于通俗文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印刷术的提升使得平时一些单纯口头相传的故事传说也变成了书本,这些故事流传得更广,增添了生活的趣味性。在这种环境下,一众文人纷纷开始创作小说,罗贯中、施耐庵以及《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都是如此。对于这些著作小说的文人来说,比起还原历史,他们更多的是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形成故事链来供广大读者阅读浏览。在历史考据方面,由于手头资料有限,信息不发达,他们在创作时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也很容易根据当下生活的时代视角展开剧情,出现错误。第二,小说相比诗词更加通俗易懂,使得百姓更容易接受,更适合推广流行。古典小说的群众基础极为庞大,不论年龄,不论身份,都能从中有所受益,对小说的瑕疵也没有过多的挑剔。古典名著不仅在当时流传甚广,时至今日,读者对名著中的桥段依旧如数家珍,甚至影响流传到了世界各地。必须承认,这些小说著作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民族骄傲。第三,小说与正史本来就有明显区别。这些小说大多都采用了“演义”二字,作者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并非阐述历史,而是在历史大环境的基础上虚构一个故事体系,例如《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玄幻题材作品。如果读者非要按照历史来严格要求小说,就从根本上混淆了两种不同的概念,令小说失去了创造力和趣味性。总之,这些名著中展现的文笔和体现的思想精神,都达到了现代人难望其项背的高度,具有深远意义,值得每一代人仔细品读。小说虽然不是真正的历史,但提供了一种轻松惬意的方式去了解中华文化,为读者们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当我们了解真正的历史后,要做的不是拿着史实对着虚构的故事挑刺,而是要在取精华弃糟粕的同时,感谢这些作品带来的启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