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水浒传》续书,清代俞万春著)第一百二十三回,朝廷除掉了奸臣童贯,毕应元又发现了老将庞毅,官军势力大增。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荡寇志》第一百二十四回“汶河渡三战黑旋风,望蒙山连破及时雨”,看看后续发展如何。情节简介:云天彪计划收复秦封山,不料收到家书,得知其父云威病故,只好暂缓计划,与云龙、刘慧娘等回风云庄奔丧,并告知陈希真。陈希真自从汶河战败后,休养生息,依旧兵强马壮,得知云天彪奔丧之信,便决定自己先攻取新泰,于是点起兵马前往汶河,宋江、花荣等领兵相拒,陈希真用陈丽卿之计从下游偷渡汶河,袭击宋江军背后的望蒙山。祝永清派人假扮梁山兵向宋江谎报望蒙山失守,宋江中计,引兵后退,李逵在断后时被唐猛、召忻、高粱三人活捉。宋江败退入望蒙山,后又中陈希真之计下山厮杀,结果全军溃败,丢了望蒙山,退守新泰。宋江见险要屏障已失,引兵欲夺回望蒙山,与陈希真兵马于山下厮杀,混战中花荣放箭欲射死祝万年,情况千钧一发。都头曰:在《荡寇志》的世界里,梁山和官军相比一直是处在弱势地位的,特别是在小说后半部,梁山屡屡大败亏输,损兵折将,逐渐走向崩盘的边缘。云天彪、陈希真两股势力一直是梁山的死对头,自从梁山丢失兖州后,东面门户洞开,随时面临着被云天彪、陈希真长驱水泊的可能。而吴用设计取了泰安三城,可以说是为丢失兖州的梁山在东面又建立起一道屏障,有赖于泰安三城,云天彪、陈希真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阻隔在东方,无法与郓城的徐槐呼应,因此说泰安三城对梁山至关重要,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拉锯,本回中官军终于吹响了收复泰安三城的号角,梁山东方的最后一道屏障也岌岌可危了,从此开始,梁山很多重量级的好汉陆续退场,开启了悲壮的谢幕战。由于本回中没有引用典故,因此我们聊聊创作方面的一些事。首先是小说中曾经和魏辅梁一起在兖州做内应的真大义,相信很多喜欢梁山的读者对魏辅梁、真大义二人可谓“恨之入骨”,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反间,梁山丢失了重镇兖州,折损了众多好汉。魏辅梁作为文人,在帮助陈希真恢复兖州后即归隐,而武将真大义仍活跃在战场上与梁山作战。直到本回才交代了他的结局,书中写道:“原来真大义那年在汶河渡与武松鏖战之际,因急闪不迭,右肩受伤,百般调治,创口虽合,筋骨已损,竟不可用。”真大义在假意加入梁山后,深得信任,但是却出卖梁山,最终落得被武松砍伤废了武艺的下场,可以说是罪有应得了。我们知道,《荡寇志》中作者偏向雷将,因此梁山好汉很少有杀伤敌记录,鲁智深、林冲算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作为打虎英雄的武松,在书中没有杀掉一名官军将领,之前与鲁智深、李逵联手将王天霸击伤致死只能算群殴,而砍废真大义这一次可以算是武松单挑实打实的战绩了,也算是武松为兖州一众被真大义害死的好汉报仇雪恨了。再说说本回中出现的一个特殊情节,陈希真引兵准备收复新泰时,接到检讨使盖天锡递到通行文书,内容是:“奉枢密院面奉圣谕,嗣后所有梁山大盗,就擒之日,讯系盗中头目,一概随地监禁,统俟巨魁获到之日,以备献俘。”也就是说从今以后官军不但要消灭梁山,还要生擒活捉,最终献俘以宣扬国威。我们知道,历史上北宋的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后来在海州中了张叔夜的埋伏,被迫投降,并受了招安,曾经亲眼目睹招降仪式的北宋大臣李若水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补盗偶成》描写当时的情况:“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可见当时宋江受招安是真实发生过的。俞万春当然是了解宋江被张叔夜迫降招安这段史实的,因此小说中他也在结尾精心设计了张叔夜率大军讨平梁山,将宋江等三十六人押至东京面圣的情节,这样既与历史“贴合”,又能借献俘显示官军的威武,可谓一举两得。但既然要献俘,就必须要活捉梁山好汉,而此时梁山头领剩余的还有三分之二,正好可以任凭作者发挥,因此俞万春设计了朝廷下文书令生擒梁山盗贼的情节,其实不过是为了情节需要而已。再说说关于孝道的一个情节,本回开头云天彪接到书信得知其父云威病逝,“立时晕倒”、“号痛一番,饮泣一番”,作者尽力塑造云天彪是一个忠孝之人。范金门在回末评道:“宋江之闻父丧也,悲不欲生,呼天抢地,其孝原出于真诚。天彪之闻父丧也,情深泣血,开吊奔丧,其礼亦不逾庸众。但以孝道而论,不在临时痛亲之死,徒自变形骸而哀毁异常,在乎平日体亲之心,俾之尽天年而毫无遗憾耳。彼时宋太公之死固伪也,如其死之,则儿子逃罪他方,焉能瞑目?为人子者以身事亲,不能使之瞑目以死,则虽涕泪皆血,奚补哉!一观云天彪,相去万万。”范金门在这里将云天彪和宋江二人得知各自父亲去世后(宋太公之死是故意骗宋江的)的表现做了对比,认为在悲痛方面二者不相上下,但是说起谁才是真正的孝子时,范金门认为云天彪要超出宋江很多。因为云天彪秉持忠孝之心,为国效力,光耀门楣,令其父云威感到欣慰,死而瞑目,这样才是真的孝顺。而宋江落草成了盗贼,令其父宋太公整日提心吊胆,在《荡寇志》中宋太公最后更是在官军攻破梁山之际,拄了拐杖走到后面院子里,大叫一声道:“天呀,保佑我儿好好的,我今朝代他死了罢!”言毕投井而亡。所以单从云太公和宋太公的结局对比看,云天彪在孝道上确实是做的比宋江好。但范金门忽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宋太公投井的结局是作者选择的结果,而宋江落草并不是导致宋太公之死的主因,因为在百回本水浒中,宋江后来受招安征辽、平方腊后,衣锦还乡,当时虽然宋太公已死,但在宋江举办的葬礼上,“州县官僚,探望不绝。择日选时,亲扶太公灵柩,高原安葬。是日,本州官员,亲邻父老,宾朋眷属,尽来送葬已了,不在话下。”可见宋太公虽死,但因为儿子的缘故受人敬仰,其实也是和《荡寇志》中的云威一样结局的。不同的是,水浒的作者选择让宋江受招安为国效力衣锦还乡,而俞万春选择让宋江被剿灭遗臭万年,因此范金门指责的宋江也仅限于《荡寇志》中的宋江,而不是《水浒传》中的宋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