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怎样读书,才能快速榨干一本书的知识?提问者的想法很美好!榨干一本书的所有知识,而且是快速。听上去很爽!先说我的结论:不一定很快,但有一种方法可以很高效地帮助你全面获得一本书的知识。如果你理解的快是高效,那我分享的方法或许就是快的。该怎么做呢?请耐心看完。首先,这样的阅读方法,一定是因为这本书对于这个人而言,里面的干货知识与他“门当户对”。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连这本书的字词都看不懂,要想榨干知识岂不是天方夜谭吗?假如这一点没问题,那行,我可以分享我的方法了。先从苏东坡说起。球形天才苏东坡,把自己的读书方法称为“八面受敌法”。他在《寓简》卷八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转眼之间将所有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只能每次汲取自己所需部分。因此,每次读这本书,都应该集中精力,针对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方面深入探究,从中汲取知识。数次之后,这本书的精华也就被你“榨干”了。其实,这种读书法看起来很笨,因为同一本书你要反反复复读好几遍。但聪明人下笨功夫,往往是走了最近的路,效率高,反而是一种“快”。而那些看起来翻书比眨眼睛还快的,恰恰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表面快,其实慢。为什么?因为囫囵吞枣,没看个究竟,下次遇到问题,还得重新翻书,如此反复,浪费很多时间,最终也是不求甚解。八面受敌法,刚学着用的时候慢,但熟练之后,各种知识在大脑中不断形成关联,形成体系,后面看书就快了。这就好比在脑海里建立一个城市的地图,建的时候慢,建起来之后就快了,到哪儿都是轻车熟路。比如看《红楼梦》这本书,可以从:1.文学(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语言描写、主题揭示);2.经济学(贾府收入和支出);3.中药学(药材、方子);4.建筑学(贾府布局);5.服饰学(各色人等的穿着打扮);6.饮食(各种美食餐饮);7.社会学(阶层、宗教、上下关系等);8.其他诸多方面一一解读。每次只针对一个方面展开研读,几轮下来,你至少是半个红楼专家了。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会发现,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太难了!”好,重点来了!如果我们是普通作者,能不能把“八面受敌法”改装一下,也能适合我们在“田间小道”上嗖嗖嗖地跑起来呢?可以。咱们为了学习写作去读一本书,不妨从以下8个方面尝试:特色词句有没有值得摘录的?比如,我之前读张炜的小说《古船》,我就特喜欢摘录其中这样的句子:(1)一个个巨大的石磨在「古堡」中间不慌不忙地转动,耐心地磨着时光。作者没说石磨在磨着什么东西,而是磨着时光。细细品一下,如果说磨着某一样具体的东西(比如豆子),意思和场面就显得小了。换作时光,让人联想到石磨边上曾经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沧桑感油然而生。(2)但人口再多再乱,只要从家族、从谱系上去看,就会清楚得多。血缘关系的纽带会把一些人执拗地连结在一起。他们的父亲、爷爷、老爷爷、太爷爷,再到儿子、孙子、曾孙子……图解起来像一串串葡萄。这几个句子,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执拗”这个词。说血缘关系,不用亲密,用执拗,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另一种“剪不断”吧?对,血缘关系,不是人为想扯断就能断的。“图解起来像一串串葡萄”就更有意思了!葡萄之间有老少辈分之分吗?没有,作家张炜这样比喻,是不是有点儿讽刺的意思在里面?哈哈,这样的词句十分值得咀嚼,品味。久而久之,对咱们遣词造句的能力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专业知识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这里面一定包含了多多少少的知识,除非它真的与你无缘。读书也需要缘分吗?是的。缘分到了,你读这本书就像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字字句句都能落到你心里;缘分未到,你硬是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也未必见得就能日久生情。你与这本书缘分匹配,书中的很多知识恰好是你需要的,你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是这样,那么赶紧动笔记下来吧。举例来说,我有段时间要做商业计划书,机缘巧合遇到了《资本的游戏》这本书。我一个学文的,原本对这类书是没什么好感的。但不知为啥,《资本的游戏》却轻而易举闯入我心。于是,产品、顾客、实业、利润、服务模式、商业模型、价值、市盈率等专业知识逐渐就有了印象。如果你所学专业,与所看书籍的专业跨度较大,有时或许是一件好事。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认为:读书“须如蜜蜂一样,采集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3.经典引用这个很好理解。从中到外,从古至今,总有一些经典内容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成为公认的名言警句。这是好东西!甚至你可以认为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杠精们别抬杠。一般意义上,为了写作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不值得抬杠,说什么那怎么可能是真理这样的话。像“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样的名句,很多地方都可以用。比如,形容你今天在网上搜了半天都没找到答案,结果偶然翻开一本书就看到了你想要的结果,这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读一本书,如果发现这样的经典名言一定要摘记下来。真香!4.结构方式一本书的结构上方式,为啥也可以看作是知识呢?之前没见过,让人大开眼界,这样的结构方式难道不能称之为知识吗?对了,如果发现一本书它的结构方式给人这样的惊讶之感,那么应该肃然起敬,把它视为应该学习的知识。举个例子吧。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创作了一篇名为《墙上的斑点》的小说,以“斑点”这一个象征性意象为核心的“结点”,连缀起六次心理猜测,来表达她对社会现实、对人生状态等问题的思考。这样的结构可以称为“辐射型结构”。采用这样结构方式的小说并不多见,果断收下吧。有朝一日,如果灵顿突发,想创作一篇小说,恰好一时之间没想好怎么设计结构,或许收藏的结构方式就能帮上忙呢。5.故事素材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故事思维》这本书,书中一个观点广为认可,在写作、传播、演讲、商业运营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场合都有其身影:在我们的辩证思维之外,再加上一个故事思维。在运用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时,我们剔除了情感因素和逸事因素,这也把故事剔除了。在作者看来,故事思维跟辩证思维、理性思维是平起平坐的。有了故事思维,才能使内容获得人们的信任,触动人们的心弦。故事思维:影响他人、解决问题的关键技能+如何解读人心,说出动人故事(套装共2册)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67.8购买这里举一个从生活中获得故事素材的例子。《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在创作过程中,曾经在路边摆茶摊,过往的行人,茶可以免费喝,但必须讲一个故事。原来如此,名著的素材是这样来的!咱们学写作,经常也需要用到一些故事,那好,看书时发现一些含着哲理或者特别有意思的故事,立马收下。书到用时方恨少。别错过!6.重要想象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于写作来说,想象如同翅膀,能让我们把现实和理想架起一座桥梁,也能让我们的思维打破眼前的局限,化腐朽为神奇。众所周知,古典名著中的《四大名著》,多少都采用了想象。看起来最写实的《水浒传》开篇也采用了神奇的想象:“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具体描写是这样的: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很深很深,万丈深浅的地穴,只见穴内刮刺刺一声响亮,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据说这就是“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一共一百单八个魔君”的来历。小说通过想象,把条英雄好汉的来历作了简要却极富玄幻色彩的解释。对于整部小说来,这个开头十分重要。如果我们读小说类著作,如此重要的想象内容,是不是值得记录下来,留待以后反复琢磨呢?琢磨多了,咱们就能领悟到其中妙处,待到自己动笔写或许也能“下笔如有神”。7.思维方式如果读书只看到显性的知识,那不免太可惜了。一本好书,最值钱的或许是它的隐性知识。这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作者的思维方式。众所周知,巴菲特的好友查理芒格提出了“多元思维模型”,也就是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型来看待一个事物。他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手里拿着锤子的人,见到的都是钉子。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总是会受到自己的思维方法(手里的工具)限制。比如,画家见到一棵松树,他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