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早期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珍稀资料选刊》一书,收录18—20世纪初期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稀见资料78篇,兼顾不同主题、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突破翻译研究的范畴,囊括主要西方国家和语种的文献,旨在全面反映早期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面貌,为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西传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性文献。
《西方早期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珍稀资料选刊》一书,按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不同主题,分为十类编排:中国古典小说概论,作者、成书及本事研究,小说语言和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建构,小说文体与分类研究,小说中的宗教及哲学思想研究,小说与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研究,小说与中国社会风俗,中西小说艺术的比较,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
每一个主题收录的文章按年代先后排列。每篇文章前有题解,介绍作者生平、选文出处、版本、源流、主要学术观点及其学术影响等。
近代儒学大家钱穆先生曾经指出:“旷观世界各民族文化大流,求其发源深广,长流不竭,迄今犹负世界指导人类之重任者,在东方厥唯我中华,在西方厥唯欧美之两支。”(《文化与教育》)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本。中国古典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特点,它的传播与经史、诗文的传播有所不同,带有自发和偶然的性质,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如水银泻地般的渗透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典小说是研究中西文学交流的绝佳样本,为处于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动力来源,也为当今世界多元文明的交融提供借鉴,对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历史启迪。《西方早期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珍稀资料选刊》则成为这一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早期西译本中国古典小说插图选刊》
目录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中西对接(代序)
上册
一 中国古典小说概论
卫三畏《中国总论》论中国小说
李思达《用一小时读中国小说》
道格拉斯论中国小说
丁义华论中国小说
甘淋论中国小说
翟理斯《中国文学史》中的小说
顾路柏第一部德语《中国文学史》中的小说
二作者、成书及本事
帕维论《三国演义》的成书
阿连璧谈《聊斋志异》的作者及成书
欧森南谈《荡寇志》成书
惠雅各论唐僧与《西游记》
穆勒论《封神演义》的成书
李提摩太论《西游记》
伯希和论《今古奇观》成书
韦利《中国通俗文学史札记》小说考订
三小说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穆尔论《好逑传》的语言
韦斯顿谈《范希周》的汉语语法
德庇时《论中国语言和文学》
郭实猎论《红楼梦》的语言和艺术
巴赞论《三国志演义》《水浒传》
沙畹论《封神演义》的艺术特色
翟林奈谈《水浒传》的语言艺术特色
赛珍珠《中国小说》
翟林奈谈《金瓶梅》的语言艺术特色
中册
四人物形象建构
美魏茶论英雄孔明
伊云士笔下的玉奴
《中国巨人历险记》中的鲁智深
司登德《孔明简史》
谢卫楼谈曹操的形象塑造
胡立穑看《智囊补》中的人物
司多马论中国小说中的中国人
五小说文体与分类
汤姆斯谈《三国演义》文体特点
巴赞论“才子书”
巴赞论中国小说的分类
梅辉立的中国小说类型研究
卫三畏论历史演义小说
邓罗论《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六小说中的宗教及哲学思想
《豆棚闲话陈斋长谈天论地》:与中国哲学对话
马礼逊谈释氏及道教源流
柯恒儒论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卜铁论道教起源——兼评柯恒儒文
波乃耶论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创世说
甘路德论《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
窦乐安以小说见证福音
布伯从《聊斋志异》看中国鬼神信仰
戴遂良从小说看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
高葆真论中国小说中的神学观与末世论
下册
七小说与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
伯奇论月老
叔未士论中国神仙
司登德《中国传说》
波乃耶论中国神话
穆勒论《封神演义》的神话色彩
文仁亭论中国神话与传说
八小说与中国社会风俗
《好逑传》帕西译本前言
帕维《中国小说选》序
郭实猎从《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看中国社会
卫三畏论三合会誓词及起源
《疗妒缘》对社会风俗的解释
伯奇从杜十娘看中国女性的生活
《南柯太守传》与异域文化的影响
阿恩德《中国人的辩白》
泰勒看《笑林广记》里的中国人
赛珍珠《从中国小说看中国》
九中西小说艺术比较
雷慕沙《玉娇梨》序言
阿恩德论希腊与中国文学的相通性
吴板桥论《金角龙王》中西阅读差异
豪威尔《今古奇观》译序
甘淋《中国小说一览》
赛珍珠《中国早期小说的源流》
十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
弗雷莱谈中国古典小说西传之始《玉娇梨》的翻译
雷慕沙《中国故事集》序言/
孙乐文论中国小说在西方的翻译与接受
儒莲《白蛇精记》序言
儒莲《平山冷燕》序言
勒格朗论中国小说在欧洲的传播
波乃耶评道格拉斯译《好逑传》
窦乐安评鲍康宁编汉语读本《好逑传》
潘慎文评再版鲍康宁编汉语读本《好逑传》
赛珍珠谈《水浒传》的翻译
《当代欧美汉学要著研读》
编纂说明一、收录范围和原则。
本书收录了18世纪至20世纪中期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稀见资料79篇,兼顾不同主题、不同时期和不同语种的文献,以期全面反映早期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面貌。
在具体篇目的选择上,本书侧重于研究和批评性论著。由于早期汉学并不专业,往往译介和研究相结合,因而适当收录了一些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的早期译述篇目,如波乃耶父子关于《四游记》的译述,其详细的评注反映出译述者对中国神话传说的深入研究。
对于一些重要的论题,如早期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宗教时极为倚重的《三教源流圣帝佛师搜神大全》,本书同时选了马礼逊、柯恒儒、卜铁的研究论著及争鸣文章,以便研究者比较。
二、编排分类。
本书按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主题分十类编排,每一个主题收录的文章按年代先后排列。
每篇文章前有题解,介绍作者生平、选文版本、源流、主要学术观点及其学术影响等。其中有些文章不止从一个方面论及中国古典小说,本书根据其内容的侧重点归入相应的研究主题。
有些篇目虽选自同一部著作,但各部分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在选编时被安排在不同的主题,题解中进行了说明,并提供相应的作者和版本信息供研究者查阅。
对于一些系列文章,本书并不全部刊出,仅节选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如发表于《中国评论》(TheChinaReview)、由阿连璧译述的《聊斋志异》系列文章18篇,本书仅选录了第一篇有关作者及成书的内容。
三、版本选择。
一般情况下,本书所选尽可能用最早的版本,如梅辉立《汉籍叙录》,最初于年在《中日释疑》上发表,后又在年发表于《凤凰杂志》,我们选用了前者。不过也有些例外,如儒莲《平山冷燕》虽然有年译本序言,但是年修订本中的序言对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更为深入,页面也更清晰,故选用后者。
卫三畏的《中国总论》初版由威利普特南公司(WileyPutnam)年出版,限于编者手头的年版本不够清晰,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选用了对美国文坛贡献卓著的纽约斯克里布纳之子公司(CharlesScribner’sSons)年的版本。
四、关于标题。本书尽量使用与原文标题对应的中文标题,对于原文未加标题者或具体内容指向不明的,在选文时根据内容自拟标题。如~年叔未士在《中国丛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神仙的文章,试图对中国的神仙进行神话学的阐释,我们辑录后汇成一篇,题为《叔未士论中国神仙》。
五、关于版式。本书是以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为主题的专题资料选,所选文章来源多样、版式不一,排版时保持了文献原貌,特此说明。
《传教士汉文小说研究》
主编简介宋莉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日本神奈川大学特任教授,耶鲁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近代中西文学文化关系史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典小说西传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著有《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传教士汉文小说研究》《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儿童文学的译介》《经典的重构:宗教视阈中的翻译文学研究》等。
《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儿童文学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