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生日礼物让儿子迷上四大名著,老师

近些年,我国一直在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以语文科目为例,不仅教材里面关于国学的内容显著增加,各种考试中考察国学的分值也越来越高。

“四大名著”作为国学经典,更是首当其冲,不仅要求学生“整本阅读”,也是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无论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小升初、中考乃至高考,都有它们的影子。

就连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考试中,关于“四大名著”的试题也屡见不鲜。

比如这道地理题:《三国演义》中,根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话,推断赤壁之战发生在()季。

又比如这道历史题:《西游记》以唐朝()事件为原型,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历程。

这些题目对于熟悉“四大名著”的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难,妥妥的送分题,但如果是没有看过“四大名著”的学生,那就是白送也不会了。

毫不夸张地说,读过和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在中考、高考时,至少可以造成10分的差距!

很多家长也看到了国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这个趋势,早早地买了“四大名著”回来让孩子看。然而慢慢地大家发现,要想让孩子读好“四大名著”,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语言关。“四大名著”原著用文言文写成,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成年人读起来都费劲,更何况才刚刚掌握基本现代汉语的小学生。如果非要他们看“四大名著”原版,不但看不懂,还会产生心理阴影,从而滋生逆反心理,对古典文化彻底失去兴趣。

第二,内容关。“四大名著”里面有一些不适合小朋友的“糟粕”的存在,比如:《水浒传》里的打家劫舍、占山为王;《三国演义》里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西游记》佛教色彩太浓;《红楼梦》整体太压抑,有很多性描写;等等。这些不加以恰当的引导,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

那么,怎样才能让才上小学的孩子爱上阅读“四大名著”,同时又不被里面的负面内容影响呢?

在长期的陪伴和亲子阅读的探索过程中,我发现包括我儿子在内的很多孩子都喜欢故事性强、图画又多的读物,其中我在他3周岁时给他买的生日礼物——《四大名著连环画》,就非常受他的喜爱。

自从受到了这份生日礼物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小书虫”,有时间就拿一本出来看,就连去幼儿园也要在书包里也装上一两本,跟同学们一起看。园里搞文艺活动,他也自告奋勇,给大家讲《三国演义》《西游记》里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老师还经常夸他的小脑袋是个“百宝箱”,有数不清的故事素材。

一次,我出于好奇,问儿子:“宝贝儿,你都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没想到他话匣子彻底关不住了:“桃园三结义、连环计、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公瑾、火烧连营、七擒孟获、空城计……”一口气讲了《三国演义》里面的30多个经典章节,对里面的人物名什么、字什么、长什么模样、用什么武器等,都如数家珍。

寒假时,带他去南京方山定林寺游玩,看到大雄宝殿偏殿的关羽塑像后,儿子兴奋得又蹦又跳,模仿电视里关羽的动作表情、摇头晃脑地说道:“关羽,字云长,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身骑赤兔宝马,手握青龙偃月刀!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愣是把旁边的小和尚们都逗笑了。

当时听到这些原著里的句子从只有5岁的儿子口中说出来,我是又惊又喜,我从来没有让他记《三国演义》的内容,没想到他居然记下来了。

所以说,让孩子爱上阅读“四大名著”一点都不难,只要选择合适的版本就可以了。比如我给儿子买的这套《四大名著连环画》,就非常适合用来做3~10岁孩子的国学启蒙读物,它用图文呼应这种直观且孩子喜欢的方式,帮助孩子们了解并爱上“四大名著”。

为什么说这套《四大名著连环画》适合小朋友阅读?

第一,它将“四大名著”变成小朋友最喜欢的“公仔书”,画面细腻精致,语言生动活泼、浅白,代入感强,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在一帧帧图画的精确诠释下,即使不识字孩子也能看懂大概,就像看电影一样。

第二,它在保持原著核心内容完整的基础,适当删减了血腥暴力、迷信等部分不适合孩子看的情节,孩子看过了就可以对原著里的大小典故、人物事迹和历史脉络等,都心中有数,在遇到幼升小、小升初的相关试题时,也不会抓耳挠腮答不上来。更关键的是,它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

总的来说,这套书从内容、图画到语言,都非常贴合3~10岁孩子的阅读习惯,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节,能牢牢地抓住孩子的眼球,关羽的忠勇、孙悟空的神童、王熙凤的泼辣、林冲的无奈……通过连环画的生动呈现,不知不觉中“四大名著”就给孩子直观深刻的印象,既接受了国学经典的熏陶,又提升了语文能力。

另外,这套书还配有有声伴读,只要扫描书中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