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水浒传,兄弟情谊深似海,结

说到《水浒传》我还是觉得电视上看的最舒服,那种打斗的场面,那种一言不合就“撸袖子”的干劲儿,看得人贼过瘾。至此我也多少能够明白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那种场面实在容易教坏“小朋友”。成长中的小朋友都是有什么学什么,看到这些场景非常“酷”指不定就把之运用到别的小朋友身上,自己想当个“英雄”。所以说这样的书在小朋友变成大朋友之后再看更有“味道”,也更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首先《水浒传》这个故事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宋代时期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说书人便把之“润色”写出更为生动的“形象”阐释给大家伙儿观看。在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中就已经有了《花和尚》、《武行者》、《青面兽》等故事,后人对此进一步“渲染”把之融进一部作品中,讲述每个人的命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又是如何面对自身的命运,书中都有详细介绍。

看电视剧有电视剧的好,看书有看书的好。电视剧有画面感,但每个人的神情都被刻定好了,自身的思维被局限,能够获取知识但更进一步的“智慧”无法获取。看书尤其是看原著效果会不错,但这个过程异常枯燥,我认为没有人天生就喜欢看书而不喜欢看更多意思的“电视剧”。但看书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学习书中的“知识”,了解到一些信息,比如北宋时期的人文民俗风景等等。当自身掌握一定的知识还有信息之后便尝试把之转化为“智慧”,这个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行动,唯有“知”和“行”相统一后才能够把“智慧”展现出来。

那《水浒传》能给我们怎样的智慧呢?首先是“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他们有血有肉,有感情,仿佛就是我们周边的人。作者描写得非常好,多读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在与人交流或者写文章时可以起到很好作用。但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这本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有两个方面,其一为明代李贽为代表的人物,他认为《水浒传》所表现的是一种“忠义”思想。这实际上和孟子说的“义”差不多,只是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具体人物把这个“义”更好地解释出来而已。

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本小说是写给“强盗”看的,这样容易教会老百姓。当时明朝的统治者采纳第二种观点,因此这本书在明朝一段时间里统统被“禁”,不允许在市面上流传。金圣叹也赞同这个观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在批改《水浒传》时删掉七十回以下的内容。放到如今这个思想开放的时代里,《水浒传》值不值得看,相当值得,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对语言的运用,对人文的描写,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阐述等等都值得现代人好好学习思考。

书中有一百零八将,一百零八个人,每个人都是完整的,都有各自的命运,在人生某一个道路上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面对新的问题。这个新的问题便是当时尖锐的社会关系,上层社会的腐败导致北宋王朝内部出现很大问题,致使各个地方的举措不能合理进行,造成大量的不公平,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于是这一百零八人的命运便有了交集,有了故事,当然结局让人唏嘘。

我们看经典,看历史,看名著,需要找到那个“看不见的手”,那个“规律”,把那个弄清楚,知道自己的“命运”为何,这样才能利于自己的人生,产生符合自己人生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