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金瓶梅》中的内容是大一报道前,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万般无聊中在火车站的破旧书报摊前看到了一本书,是非正式出版的那种,封面上有着很多春宫图,看得血脉贲张,封面还写着天下第一奇书字样,满足了我一个青年所有的好奇心,于是用十元钱买了下来,并进行了一次友好的阅读(可惜书没能留下来,怕被同学以为我在看黄书,进学校前就扔进了垃圾桶),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金瓶梅》,书中情节不完整,只是节选,但看到了金瓶梅中很多”精彩“场景。
大闹葡萄架、洗鸳鸯浴等等,想想西门庆也实在是太开放,太会闹腾了。
那时看到的书究竟是哪个版本中选出来的也不得而知了,因为一开始我也没版本这个概念,总以为金瓶梅是一本书,但现在如果再次问我,我觉得金瓶梅其实是两本书,一本叫《金瓶梅词话》,一本叫《绣像批评金瓶梅》。
至于作者,不管是哪个版本都写着兰陵笑笑生,写这本书哪敢用真名,封建时代写这本书可是会引火烧身的,明朝很多书籍中也没有很明确提及作者,这也导致成书到如今作者猜想很多,有说是王世贞,有说是丁纯、丁惟宁父子,有说贾三近,有说屠隆,有说李开先。这本书的真实身份仍是很大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是学者的事,我们可以窥探到的是:一、作者多数住在兰陵附近。二、作者应该是个大文人,书中文笔一流。三、患者对官场,对”性“有很深的了解。
《金瓶梅词话》是万历年间的,又叫万历本。
《绣像批评金瓶梅》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也叫崇祯本。
当然后世也有很多名家点评版,修整版,基本是源自于这两个版本,也不一一赘述了。
《词话》和《绣像》两版,开头就有不同,词话版头六回与《水浒传》中第二十三至二十六回很相似,词话版是从武松打虎讲起,这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人感觉从一个很熟悉的故事慢慢引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中,而且让曾经熟悉的一个小配角,渐渐成了主角。
节选自《景阳风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
……
那时山东阳谷县,有一人姓武,名植,排行大郎。有个嫡亲同胞兄弟,名唤武松。其人身长七尺,膀阔三停,自幼有膂力,学得一手好枪棒。他的哥哥武大,生的身不满三尺,为人懦弱,又头脑浊蠢可笑。平日本分,不惹是非。因时遭荒馑,将祖房儿卖了,与兄弟分居,搬移在清河县居住。这武松因酒醉,打了童枢密,单身独自,逃在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他那里招览天下英雄豪杰,仗义疏财,人号他做小孟尝君柴大官人,乃是周朝柴世宗嫡派子孙,——那里躲逃。柴进因见武松是一条好汉,收揽在庄上。不想武松就害起疟疾来,住了一年有余,因思想哥哥武大,告辞归家。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清河县地方。那时山东界上,有一座景阳冈。山中有一只吊睛白额虎,食得路绝人稀。官司杖限猎户,擒捉此虎。冈子路上,两边都有榜文,可教过往经商结伙成群,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
《绣像》版第一回是《西门庆热结石兄弟,武二郞冷遇亲哥嫂》,这个版本更像是一本独立小说的开始,介绍一下主人公的情况,再循序写下去。
……
话说大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中,有一个风流子弟,生得状貌魁梧,性情潇洒,饶有几贯家资,年纪二十六七。这人复姓西门,单讳一个庆字。他父亲西门达,原走川广贩药材,就在这清河县前开着一个大大的生药铺。现住着门面五间到底七进的房子。家中呼奴使婢,骡马成群,虽算不得十分富贵,却也是清河县中一个殷实的人家。只为这西门达员外夫妇去世的早,单生这个儿子,却又百般爱惜,听其所为,所以这人不甚读书,四字是一生病痛。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专一在外眠花宿柳,惹草招风,学得些好拳棒,又会赌博,双陆、象棋、抹牌、道字,无不通晓。
当然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词话》版是无绣像的,而原本《绣像》版中有木板雕刻图二百幅,现在有些绣像版其实也无完整绣像的,因为有些绣像的图过于直接,过于成人被删除了。
《词话》版题目后有诗曰和词曰,还有“且听下回分解”。这种用法更像是唱曲、讲评书用的,书中还夹杂着大量看似”无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了解那个时代生活方方面面很有帮助,此书用词粗俗,但没有秽言秽语,而且回目对仗不是很讲究,当然这个版本应该更接近于原版,书中很多内容都表达着对紫醉金迷生活的劝戒和忠告,而《绣像》版中,删去了部分诗词,精简了很多内容,笔法用词上更为文雅精致,用词也颇有深度,但书中有秽言秽语,这个版本更像是后面文人加工整理后的,书中精神境界有上升,上升到因果轮回。
两个版本中的五十三回到五十七回均是后人增加的,但是情节又截然不同,个人觉得还是《绣像》版更好些,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金瓶梅中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