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其实不过是一本通俗小说而已,主

施耐庵的《水浒传》其实只不过是一本通俗小说而已,他所追求的只是故事的趣味性罢了。

至于这本小说有什么“深刻”的价值内涵,那都是后世评论者分析出来的,和施耐庵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01

《水浒传》的评价要分两个方面来看

“水浒”故事在民间很受欢迎,其实主要是因为这些主人公都是离民间很近的人物。

比如宋江,只不过是一个小吏;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其实也只是一个比普通士兵稍高一点的小军卒;鲁智深,一个小城中的小官儿;武松,基本上就是乡野草民。其他的人要么是小地主,要么是江湖上卖艺的,还有农民、猎户、渔民、商人等等。

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基本上都是民间人士,他们的生活与普通百姓差不多,让人有一种亲切感。因为他们的故事又很传奇,所以会引起普通百姓的兴趣。

这样的故事说书人讲出了有人听,书商印出来有人买,剧院演出来有人看,经济利益才是传播的最根本动力。

至于说它歌颂了农民起义,那只不过是后来人分析出来的观点而已。

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成书之初绝对不是歌颂农民起义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水浒”题材的故事本来就畅销,戏曲、评书、小说各种形式都有涉及,在以封建地主为统治阶级的农业社会,他们会不会歌颂农民起义?

答案很显然。所以说,“水浒”故事在民间的流行纯粹是因为它故事的精彩,满足了民间猎奇的心理。

但是,在上层社会中,“水浒”的风评并不是很好,有人称其为“诲淫诲盗”的作品。

虽然“水浒”并没有主动去表达“反抗压迫”这一主题,但是从客观来讲,确实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的黑暗,林冲被逼上梁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清朝人俞万春写了一本《荡寇志》,也是“水浒”题材的故事,就把梁山众人当做反贼来写。并且在《荡寇志》成书之前,俞万春就提出了写作的目的:

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

这是因为后世很多强盗一类的势力,横行乡野,恶贯满盈,但偏偏打着和“梁山”一样的旗号,这很明显是受到了《水浒传》不好的影响。

所以《水浒传》一书,让统治阶级有着一种矛盾的心态,同时也让底层百姓受到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02

以文学评论者的眼光看,《水浒传》有何价值

如今论述《水浒传》,说它反映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反映社会黑暗的症结、歌颂农民起义的行为等等优点,都是后来评论者主观印象,和施耐庵没有半毛钱关系。

梁山众人中,真正被逼上梁山的其实只有林冲一个人,而真正以种植业为谋生手段的农民也只有陶宗旺一个人,还达不到农民起义、官逼民反的程度。

但是,文学作品有时候虽然会夸张效果,以此来放大社会现象,但有时候也同样是以隐晦的笔法,来点明社会弊病。所以这就给文学评论者提供了一个如此认为的理由,联系社会环境,当时的官场确实黑暗,比如《金瓶梅》中西门庆等官商勾结坏事做尽等等描写都可以作为佐证。

金圣叹对《水浒》的结构其实讲解得很到位:

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金圣叹的观点就是,《水浒》客观上反映的问题就是“官逼民反”,造成这一行为的确实是时代的过错。

所以他将《水浒传》腰斩,故事只保留到梁山众人排定座次这一情节,删去了招安以后的故事,以此来突出“水浒”的主题。这就是著名的贯华堂版《水浒传》。

而这一主题也被后来很多人所接受,今天“官逼民反”同样也被认为是《水浒》的主题。

但“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们同样也有错,动不动就杀人放火,只讲义气不分对错的行为同样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所以俞万春写《荡寇志》的时候,放大了梁山好汉们这一缺点,将他们当中十足的乱贼来写,从结局来看,要么被官军阵斩,要么被生擒之后凌迟,所有好汉的下场都是惨不忍睹。

也就是说,在分析《水浒传》的时候,有人看到的是“官逼民反”的时代黑暗,比如金圣叹;也有人看到的是“善恶不分”的人性扭曲,比如俞万春。

施耐庵所作的《水浒传》只是“水浒”题材的一个版本而已,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俞万春的《荡寇志》、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陈忱的《水浒后传》,其他的评书、戏曲等等体裁都有不同讲述。

如何来理解“水浒”的主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只有是否合理的区别,并没有是非对错之分。

西方仙女结婚都选王子,东方仙女下凡总选穷人,背后原因值得深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