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运用
1.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2.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指出3D打印所面临的3个问题。
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被认为是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3D打印不需要模具,可以直接进行样本原型制造,因而大大缩短了从图纸到实物的时间。但是,目前的3D打印机只能处理诸如塑料和蜡这样的软材料,而要打印混凝土结构的大型模具,它完成的速度太慢了。而伦理争议也随之而来,例如国外有人就希望通过3D打印自制枪械。另外,只要有图纸和一台打印机,设计师们就很难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
1.B
2.材料限制伦理争议版权纠纷
1.本题考查对对联的把握能力。要做好本题应该充分了解对联知识: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意思完整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即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本题重点从表达的内容上来看。A项,花甲指60岁,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古稀指70岁,“为学有宗”“诲人无倦恩重及门”符合了教师身份特点。符合题干要求;C项,“音容宛在”,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不适合祝贺寿辰用;D项,执教七十载,故年龄远超70,可排除。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题里压缩语段的能力。正压缩语段是指根据需要,把一段文字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在语段压缩中,应该压缩的是语段中信息承载量小的文字,即句子的枝叶,应该保留的则是对整段语言起支撑作用的主干部分。本题属于提取关键词式压缩。这种压缩题型类似于新闻材料中的拟写一句话新闻标题,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更为精练。它要求在主要信息的基础上,提取最能表现内容的关键词语。比如本语段先介绍3D印刷技术的优势,“但是”一转,其后才是提取信息的重点区域,即存在问题,细读信息按照要求提取三个层面:首先是从“只能处理软材料”中得出答案点“材料限制”;其次是从“伦理争议也随之而来”中得出答案信息点“伦理争议”;最后是从“设计师们就很难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中,得出答案信息点“版权纠纷”。做这类题,列数字、举例子等具体说明部分都不要,提取筛选概括性强,属于方面性质的信息。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有关经典的加减法
韩少功
⑴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
⑵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切合历史上中(产)等阶级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以及向公众传导文学信号的职能。这样说的意思是,草民对民间迷信插得上手,对文学却不大够得着。权贵对公文插得上手,对文学也不大够得着。因此,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迷信与公文不知何处去,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⑶读书人五花八门,并非统一的整体。有的白皮肤,有的黑皮肤;有的信基督,有的归佛门;有的敢担当,有的颇颓废;有的傍权贵,有的走江湖……于是产生不同的文学标尺,也是常情。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既然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规则。这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红区的边界;《阿凡提的故事》的“经典性”不一定能在基督教地区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共有的美人梦、精英闷骚、愤世纠结,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
⑷这印证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⑸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涉性、涉金、涉官、涉暴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什么“经典化”的好运气?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话语权一类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什么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不应忘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⑹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某种普遍的人性之道,或说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切入宗教、道德、政治的时代焦点),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竟然发现、开发、释放出意识流这等奇物),就这样跨入了门槛。还有一些“资源大户”,比如《西游记》(佛教文化资源)、《聊斋志异》(道教文化资源)、《三国演义》(帝王文化资源)、《水浒传》(江湖文化资源)等,也是各得先机,各成气象,成为不易绕过去的大块头——至少在中国是如此。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最可能就被建构者们的目光跳过去。
⑺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限界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文化权重者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⑻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
⑼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在这个意义上,大部分文学史其实皆可半信半疑,因为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在这种加法与减法的双向对冲之下,进入一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限漂泊,需等待下一本甚至N本文学史的再度检验。
3.作者第⑴段开篇就提出“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的用意是 ①
4.第⑵段画线词语“物权印痕”的意思是 ① 。
5.第⑶段从 ① 和 ② 两个方面对文学“经典性”的建构过程进行了阐述。
6.下列对第⑸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连用2个问句突出强调建构是有条件的,并非随心所欲。
B“挠到”“痒痒肉”生动形象地写出那些文字触及了很多症结。
C举法国葡萄酒文化图腾为例,意在承接上文指出另一半真相。
D用阴沟水与之作对比,鲜明突出葡萄酒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
7.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是指经过文学史验证之后,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B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都是依赖读书人的齐心合力,才能保值增值。
C经典的作品具有相近的主旨,能引起读者广泛而持久的共鸣。
D经典的形成离不开文化权重者对其施加的影响。
8.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3.引出话题,暗示文学经典有个动态化的建构过程。4.知识精英(或文化权重者)对文学作品作出的具有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价值判断。5.①个性(差别)。②共性6.D7.D8.文章开头提出了论述对象——文学经典。接着举例说明文学经典多受文化权重者的影响,得出观点经典是建构之物,这是经典化的加法。其后文章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经典化的条件,即注重思想和艺术,符合价值公约。基于此的淘汰和遗忘是经典化的减法。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作品的经典化过程,都需要经受加法和减法的对冲。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5)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本题运用(1)和(3),首先看着词语“文学经典”,这是本文的中心话题,“弹性概念”,弹性,意思是动态变化,具有伸缩延展性。本句在开头段的第一句,位置作用就是结构思路,具有点明中心话题,照应题目,引出下文,总领全文的作用。
4.要做好本题首先应该关照词语所在的句子和段落,即扩展语境,有助于理解该词的含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从中可以得出答案的要点——“知识精英”,这是“物权印痕”关涉的对象,然后提炼出答案中“对文学作品做出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价值判断”。物权的“物”这里专指文学作品,权,是掌控之意,具体而言“印痕”是比喻义,指作品里的价值判断,作品留存的时间,以及作品在方方面面的作用、意义等,综合而言物权印痕应该是知识精英即文学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长久影响。
5.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段落的层次把握能力。要做好此类型题目,一定要学会抓提示层次的关键词句,再结合意思从逻辑上分类。做本题时首先分析第⑶段的结构布局。首先总说第一层次“读书人并非统一的整体”“有的……有的……于是产生不同的文学标尺,也是常情”这是本段的第一层次,归纳为差别、不同点或个性;“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这是层次间的过渡,从中可以提取出上一层的关键词“差别”,其后便是第二层次“既然都……。这些读书人共有的……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可见本层次关键词是共鸣和公约数,联系第一层次的关键词,再结合两层间的对比转折关系,就可以确定第二层的意思为“共性、相同点”。
6.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能力,属于综合性考核,选项设题角度一般有:内容主旨、结构层次、艺术特色(修辞手法等)。
A项,“作者连用2个问句突出……”这是对手法的考查,结合文本判断选项表述是正确的。
B项,比喻恰当,内容也符合文本,正确。
C项,上文是第⑷段的内容,而第(5)开头说“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可见,本段是另起内容,是对上一段的补充。可见第(5)段是第(4)段内容的补充,选项说“承接上文”没问题,说“举法国葡萄酒文化图腾为例”意在“指出另一半真相”也符合文意“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不应忘记的另一半真相……”,所以C项正确。
D项,“鲜明地突出葡萄酒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表述绝对,原文是“这里的区别在于: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选项漏掉了修饰限制语,扩展了范围,表意绝对,夸大了作用。
故选D。
7.A项,“经典是指经过文学史验证之后,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表述不当,结合第(1)段“文学经典……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可见并非验证后有影响就是经典,而是“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
B项,“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都是依赖读书人的齐心合力,才能保值增值”,表述绝对,原文说“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选项表述漏掉了“很多”这个限定范围的词语。
C项,“经典的作品具有相近的主旨,能引起读者广泛而持久的共鸣”表述不当,原文是“这些读书人共有的美人梦、精英闷骚、愤世纠结,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意思是共同的梦想、苦闷、愤慨、矛盾、纠结等情感、心理,并非“相近的主旨”。
D项,“经典的形成离不开文化权重者对其施加的影响”,表述符合文意,可见文段(2)首尾句。
故选D。
8.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能力。具体而言考核的是分层把握层意的能力。要解答此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细致筛选,精准概括整合。文章开头第(1)段为第一部分,照应题目总说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学经典,明确它是一个弹性概念。第二部分(2)到(6)段是分说部分,按照两个层次论述。首先是第一层次,指(2)到(4)段,说明文学经典多受文化权重者(知识精英们)的影响,得出观点经典是建构之物,这是经典化的加法。其后文章从另一方面(5)(6)两自然段,即第二层次,说明了经典化的条件,注重思想和艺术,符合价值公约,基于此的淘汰和遗忘是经典化的减法。(7)(8)(9)作为第三部分,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作品的经典化过程,都是动态的,需要经受加法和减法的对冲。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段作用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引起下文D、渲染气氛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结尾段作用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B、照应题目C、照应开头D、照应全文E、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1)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2)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3)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4)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5)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2、公式:(1)……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2)……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现代文阅读:神秘的眼镜
写作指导: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现代文阅读:老舍先生的《歪毛儿》
写作指导: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是希望,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我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泥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