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孩子听你话,好好读书"。今天,我们要先谈谈第一点∶我为什么要学习?让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动机。
说到动机,先分享一个故事给大家。有一天,一群孩子在一个老人家门口玩耍,声音很吵。那个老人喜欢安静,和孩子们说了好多次,让他们到其它地方玩,但孩子们就是不听。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他一反常态、笑容满面地和孩子们说∶"你们让我家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不再孤独了。为了表达我的心意,给你们每人10美分,希望你们天天都到这里玩。"又可以玩,又可以拿钱,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孩子们又过来玩,老人给每个孩子5美分。虽然5美分比10美分少但也是不错的,孩子们高兴地收下了。第三天呢,孩子们继续在那里嬉闹,老人给了每人2美分。第四天呢,当孩子们玩好等老人给钱的时候,老人却不给他们钱了。于是啊,孩子们生气了∶"小气鬼,竟然不给钱。我们再也不会为你玩了!"于是,孩子们真的就这么做了,气呼呼地离开。
对此,老人不但没有难过,反而开心地笑了。原来,这都是老人的计谋,他故意这么做,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主动离开。
这个故事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和动机有关的心理学效应,叫"德西效应"。什么是"德西效应呢?也就是当人们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过多或不当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人们的天然吸引力,降低做这个活动的动机。比如案例中的小孩子们,原本是天性爱玩,不用说什么不用奖励什么也会主动去玩。但后来老人用金钱奖励诱惑小孩子们,渐渐的,小孩们玩耍的动机就从对玩耍的单纯兴趣,变成了"为了赚钱而玩耍";一旦没钱了,他们就不玩了。
各位父母知道了"德西效应",对于如何正确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你有什么启发呢?回忆下,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父母都喜欢用金钱之类的手段激励孩子的学习呢?
如果你们也曾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能考前五,就奖励你元。"之类的话。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你如果持续这样做,就可能会让孩子变成"为了钱而读书",一旦停止或减少物质奖励,孩子就不爱读书了。所以,日常我们辅导孩子时,千万不要用错方法。想要孩子好好读书,我们必须用对方法,激发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让他有自发自觉的学习动机。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在这里教给父母们两招∶
一、带孩子接触成人世界,让他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
二、巧妙提问孩子,利用好奇心让他主动看书。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谈谈第一点∶带孩子接触成人世界,让他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
孩子上学后,相信很多父母都被自己的孩子问过这个问题∶"妈妈,我为什么要读书?"
父母们,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让我猜猜,是不是有下面这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有的父母会简单粗暴和地孩子说∶"为了以后可以赚更多的钱,买你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回答的确让孩子好理解,但容易让孩子把读书的意义等同于赚钱。或许,孩子会觉得∶妈妈,读书好累,我不想赚那么多钱,是不是就可以不读书了呢?
第二种情况是,有的父母会很有深意地和孩子说∶"为了你以后能够出人头地,有更精彩的人生。"甚至,还有父母会给出更加高大上的答案,比如"为了你们长大后,能够为祖国做贡献。"
但孩子还小,听到这样的答案往往会满头雾水的追问∶"什么是出人头地?什么是人生?"什么是贡献?什么是价值?"等等结果呢,你被问到无语,后来只能转移话题,回避这个问题。是的,对于天性喜爱玩的孩子而言,读书是一种考验。如果用太抽象的话来回答,孩子是无法被激励到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有这样一个聪明的妈妈,虽然文化不高,却用行动让孩子深刻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芳芳的孩子从幼儿园刚升到小学,非常不习惯小学突然变多的课程和作业。有一天,他愁眉苦脸地回家,问她∶"妈妈,我为什么要读书?"
她没有立刻回答他,而是第二天给孩子请了假,特意带她去自己上班的地方。芳芳在一家工厂上班,那里夏天没有空调只有简陋的大风扇,走进去就是一股汗臭味和尘土味。每人都在埋头苦干,做着简单重复的动作,一刻都不得休息。
中午下班后,她又带孩子去爸爸上班的地方。
那是一栋高高的大厦,走进去就可以享受到凉爽的冷气。他们乘着电梯上楼,来到爸爸的办公室。那时候,她们看到他正在一边喝茶,一边看着电脑处理邮件。
晚上到家后,芳芳问孩子∶"儿子,你喜欢妈妈上班的地方,还是爸爸上班的地方?"
儿子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爸爸那里,很舒服。"
这时候,芳芳才告诉孩子说∶"这就是妈妈让你好好读书的原因。你读书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我。如果你读书读好了,变优秀了,长大后就可以像爸爸一样去环境很好的地方工作,不用像妈妈一样吃没文化的苦。"
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呢?你看,这位妈妈很会教育孩子,先是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体验观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读书是为了你自己。"小学的孩子,抽象思维并不发达,还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孩子如果没有去两个工作地方体验,是无法领悟这句话的内涵的。
这里,我想说∶教育孩子不一定要靠说,有时行动比说话更有力。与其说一大堆话,不如带孩子提前看看和接触成人的世界,他才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才能真正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
对于这个问题,著名作家龙应台也有个经典答案,分享给发父母们参考∶"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好的,说完了第一点,让孩子体验生活,明白了读书是为了自己。
接着,我们聊聊第二点∶怎么巧妙提问孩子,利用好奇心让他主动看书。
著名教育家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是啊,许多的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喜欢进行各种淘气的探索。作为父母,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通过提问,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引导孩子去书中找答案,让他爱上读书。这里,我分享一个案例给同学们。
孩子帅帅特别爱看电视,经常因为看电视而耽误学习。为此,他的父母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但都没用,发愁极了。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他们采用了提问的方法,成功地让孩子戒掉了"电视",变得爱看书了。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有段时间,电视台播放《水浒传》,他们陪孩子一起看。看好后,爸爸妈妈故意在孩子面前讨论电视剧中没有的、原著里才有的一些剧情。
爸爸故意问帅帅∶"《水浒传》有多少好汉呀?"
"一百零八将!"帅帅大声回答,"那你知道智多星是谁吗?"帅帅不好意思地摇头。这时,一旁的妈妈兴奋地回答∶"我知道,智多星吴用。这个人在梁山多次献策,屡建战功。他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智取生辰纲;用计劫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对不对?"
爸爸笑着点头说∶"对!除此之外,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想到妙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
看着爸爸妈妈热烈的讨论,帅帅又崇拜又疑惑地问∶"你们怎么知道的怎么多?"
爸爸说∶"这你都不知道?这不都是书上的内容吗?我们家书柜上就有。"帅帅被说得有点不好意思,暗自决心要看书。
经过几次这样的互动后,爸爸妈妈发现帅帅不再那么爱看电视了,而是经常到书房看少儿版的《水浒传》原著。就这样,在父母的引导下,帅帅看完《水浒传》后又继续看其他文学名著,对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对电视的兴趣越来越小了。
你看!案例中的父母多么机智,用孩子爱看电视剧《水浒传》为契机,利用孩子好奇心强、爱面子等特点,通过巧妙提问,成功地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书本上。
平常,我们在用这招时要注意什么呢?我提醒大家,注意两点∶
第一,我们要抓住时机,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设计启发性问题,从而把孩子的兴趣变成学习的求知欲。比如案例中,父母就在孩子很爱看电视剧《水浒传》的时候,巧妙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原著中。
第二,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大胆好动的个性常常让他们做出一些父母眼里的"叛逆"举动。其实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藏在这些"不听话"的举动中,父母应该多提问,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动机,找到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好奇。
好了,我们回顾下。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了两大点∶首先,通过"德西效应"的故事,知道了当人们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如果提供过多或不当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人们的天然吸引力,降低做这个活动的动机。所以啊,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不能用错方法。那么,要怎么做呢?这里提供了正确激发孩子学习动机的两大方法∶一可以带孩子接触成人世界,让他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二可以巧妙提问孩子,利用好奇心让他主动看书。
我们明白了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学习"的理由,正确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更主动地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