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阅读”视域下“六步深耕”具有怎样的现实价值?一是解决“读什么”,阅读是个体的精神发育,“深耕”在解决精神配餐,同时又在不断将“配餐”升级,甚至进行“私人订制”。再是解决“怎么读”,“打开书本,读”,这是基本策略,高级策略是基于阅读认知和过程自我监控的各种方法。三是“怎么用”,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还要有各种多元的对话,让文本走进心灵,成为自我精神与品质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元阅读深耕荐读导赏活动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元阅读”这个概念,元阅读是在元认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属于元认知的下位概念,是阅读主体对自己阅读过程的意识和调节,是高于对文章内容本身的加工水平的一种心理加工方式。也就是说:“主体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存在两条阅读视线,第一条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的,是对信息的加工;第二条是针对自己的阅读过程,是对加工过程的意识、调节和控制。而后者就是元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赫尔岑说,“莎士比亚和歌德抵得上一所大学。”名著阅读,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语文能力的提高、包括学生人格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已经是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但在实践中,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更不能自觉运用“元阅读”理念去观照阅读的整个过程,通俗地说,缺少对于阅读的“深耕”,大部分还是处于“读一读”的状态,更令人沮丧的是,有不少语文老师,面对中、高考,竟然采用“训练”的方式,以“练”代“读”,走向了极端功利主义。
如何引领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深耕”,比如,能够确立自己的阅读目标,意识到不同的阅读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能随时根据自己当前的阅读状况,审视自己的阅读心理活动,能够对阅读的结果进行诊断,作出评价并及时反馈,调整阅读行为……十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六步深耕法”。这“六法”,在区域阅读推进中得到广大老师的直接沿用,也在全市(镇江市)阅读能力测试中展露其优越性,年,以此为基础的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学生元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也成功立项。
现简要阐述“元阅读”视域下中学生阅读的“六步深耕”之法。
“荐读”——深耕第一步
名著阅读需要“深耕”,“深耕”的第一步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以下简称“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这样的阐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此,“课标”推荐了一些名著,年秋季全国统一使用的“统编本”教材每册也有“名著导读”,但似乎不能满足学生“精神发育”的需要。因此,师生还要共同解决名著阅读“读什么”问题。
有关文献显示,元阅读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元阅读能力包括三部分:元阅读知识,阅读主体自身作为学习者的相关知识。元阅读体验,阅读主体自我的阅读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元阅读监控,制定阅读计划,监控和调节阅读行为,有策略性的检测目标等。培养学生的“元阅读”能力,就要从“荐读”(“推荐读物”简称)开始,我们设计了以下表格,进行元阅读能力的前测,了解学生的元阅读能力,为“荐读”寻找“学情”。
表格1,《元阅读知识调查表》
1.请列出你在小学读过的文学作品五部。
2.你喜欢哪一类的文学作品?
3.你通常在什么时间阅读?
4.你在阅读过程中作批注吗?读后感呢?
5.进入初中了,列出你最想读的作品十部。
根据“学情”“荐读”,是直面学生不同阅读兴趣和爱好,如,“童真式阅读的心理、青春式阅读心理、应试式阅读心理、快餐式阅读心理。”是初中三年学生能否持续阅读的关键。
当然,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一是“课标”已经推荐了哪些(参看“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二是本地中考有哪些是“必读书目(篇目)”?第三,学校生源结构是怎样的?四是推荐的这些作品是否有足够的“营养”,能否保证学生“营养均衡”?五是推荐多少本为宜,三年如何读完?
基于以上几点,实践中,我们在“课标”“建议”的基础上推荐了本名著,来落实“读什么”的问题。并冠以“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书香家庭’推荐书目部”的名称,之所以不说“书香班级”,而谓之“家庭”,是因为毕竟需要“课外”阅读,主要在“家庭”中实施的,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包括督促,甚至“共读”。
这部名著,分为“精读书目16部”、“泛读书目34部”、“浏览书目”50部,题材涵盖“小说与戏剧”“散文与随笔”“古籍与古典”“心理与励志”“历史与文化”五大类。其中“精读书目16部”分成六个学期,每学期三部(九年级下学期一部),期中前读一部、期末再读一部、寒(暑)假读一部。“精读”书目是列入学期课程计划的,是“深耕”的对象,并体现在各次考试中。“泛读”也是必读书目,安排在假期阅读;“浏览”是为一部分文学爱好者准备的“营养大餐”。我们每年还会根据当年出版市场与阅读现状对于推荐的书目进行“升级”。
“导赏”——深耕第二步
程素萍、王聪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元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说,元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四种策略,“一是激活原有知识的策略;二是表层加工策略(包括浏览、勾划等);三是问题导向策略;四是深层加工策略。”这四种策略是贯穿“六步深耕”始终的。
学生拿到一本名著,如何让他拥有持久的兴趣,又如何策略性地去读,读前的指导显得十分必要,限于课时,不是所有名著都能来一次导读,但至少精读的书目需要具体的指导。苏教版教材中有“名著导读”章节,为教师的“名著导读”教学和学生的名著阅读提供了直接凭借,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名著。“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要回忆与文章有关的知识,使头脑中储存的已有知识被激活,处于备用状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写作意图等,如果发现自己头脑中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别人补充这些知识。”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导赏”(指导、欣赏)。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朱永新、李希贵老师编撰的一套四本《中国人阅读书目导赏手册》,我们由此想到,能否将“导读”升级为“导赏”,不仅指导学生去“读”,更要把目标锁定在“欣赏”,甚至“鉴赏”,这样“如何读”目标就更加明确。
从内容上看,导赏课一般包括整本书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赏析、名家评点等环节。名著导读只有故事梗概,它无法体现名著所蕴含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所以不能把名著导赏当作名著本身或鉴赏名著的唯一标准。
从方法的角度看,一要紧扣名著各种特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科普作品,不同体裁的作品阅读方法不尽相同,要求教师研读教材阅读建议,重视精彩片段后习题设计,结合学生实际,不同名著给学生以不同的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时,必须引导其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讲述书中故事、评价书中人物和作品思想价值的读书方法,培养继续使用读相关资料理解作品的读书方法,评价书中人物品质、评价人物根据内容谈谈自己生活感受的读书方法。
二要借名家名言或精辟语言推介。许多名著都有名人名家或民间俗语做过评价,可以利用这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来给学生引荐,因为名人效应,这个方法应该见效很快。比如,可以借卢梭的话“每一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它”来指导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三是利用名著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获取感觉。名著里面不乏精彩片段,出彩的片段层叠不断,可据此吸引学生走进阅读名著。比如,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就可以将“筑路”一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钢铁”的炼成。
四是用教材名篇之“点”带动相关名著之“面”。课堂教学内容里,有很多名著的选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全部。比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就可以引出名著《朝花夕拾》中鲁迅所写的其他故事的阅读。
从阅读时段来看,“导赏课”可以是“前(阅读前)导赏课”“中导赏课”“后导赏课”,根据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时段,选择合适的“导赏”内容。这种“深耕”,即是一种“点燃”,又是一种“指路”,完成阅读的“表层加工”,是教师作用的主要体现。
“活动”——深耕第三步
李丽群老师《影响元阅读能力的心理归因》一文中,从心理角度对影响元阅读能力的因素进行归因。主要有:一、轻视疲惫心理,读者潜意识地不重视阅读,由此大脑产生一种疲乏的反应的现象。二、畏难心理,在任务难度相对强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经常思维不集中,情绪烦躁。三、依赖心理,过分依赖教师、参考书,其行为主动性较低,思维接近于零点。改变的策略有哪一些呢?
“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