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部《水浒传》中,武松是占篇幅最多的一位梁山好汉,没有之一。由此可见,武松是施耐庵老先生用尽心力塑造的灵魂角色。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他也给了武松很高的评价:“武松,天人也。武松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金圣叹的评语在部分读者眼中也许会有失公允,但武松身上确实有各位梁山好汉的优点。林冲虽然武艺高强,但他性格略显软弱;杨志虽有武松的狠辣果断,江湖经验却远不及武松。在《水浒传》中,唯一能跟武松相提并论的江湖英雄,就是鲁达鲁智深。鲁智深绰号“天孤星”,其实武松更孤独。梁山上虽有一百零八人兄弟相称,但真把武松当作兄弟看待的却只有鲁智深、林冲两人。施恩多多少少有利用武松的嫌疑,若武松没有一身绝世武功去揍蒋门神,他哪里会管武松的死活?鲁智深与武松两个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俩都心高气傲,瞧不上宋江的为人;他们俩都很能打,而且都擅长空手硬拼;他们俩都为逃命,扮成了出家人。鲁智深和武松结识应该是在二龙山上,从那以后,两人形影不离。在《水浒传》中,武松和鲁智深两人三次联手上阵,前两场大胜,第三场却惨败。第一场,武松和鲁智深联手斩了“三大王方貌”。《水浒传》中,方貌是方腊的三弟,因此被称作是“三大王”。宋江带着梁山好汉渡江后,他们遇见的头一个强敌,就是方貌。方貌镇守苏州,麾下也有“八骠骑”。方貌的八骠骑出战梁山好汉,双方打了一个“8V8”。梁山好汉中关胜、黄信、孙立、秦明、朱仝、花荣、徐宁、郝思文八人上阵,只有朱仝斩将,其余14将战平。苏州城破后,方貌想跑,但是被武松和鲁智深两人联手追杀。武松和鲁智深两人一人一招,把方貌截住后,迅速解决。《水浒传》原著中写道:“鲁智深轮起铁禅杖打将来,方貌抵挡不住,独自跃马,乌鹊桥下转出武松,赶上一刀,略断了马脚,方貌倒颠将下来,被武松再复一刀砍了。”此战武松、鲁智深两人大获全胜。他们俩是为了堵住方貌,方貌还不值得他们俩联手。第二场,武松、鲁智深联手打邓元觉。《水浒传》中,能让武松和鲁智深同时出手的,只有“宝光如来”邓元觉一人而已。关于这场大战,《水浒传》的读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咱们先开看看《水浒传》原著是怎么写这场战斗的:鲁智深和宝光国师斗过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武松见鲁智深战宝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便舞起双戒刀,飞出阵来,直取宝光。这一段对武松的描写,其实就暗示了邓元觉和鲁智深之间的胜负。武松自小就在江湖里摸爬滚打,刀光剑影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武松是见过大风浪的人,他不是一见情况危急就惊慌失措的人。武松的心理描写用了两个词“恐有疏失”、“心中焦躁”。在武松看来,鲁智深再打下去会陷入险境,所以才拔刀出手。但邓元觉比鲁智深强的不多,武松一出手,他立刻落荒而逃。所以第二场,武松、鲁智深也是大胜。第三场,武松、鲁智深两人联手打包道乙、郑彪师徒。《水浒传》中,包道乙和郑彪是方腊麾下的法师高手,当时迎战他们师徒俩的是梁山步军。郑彪有一手“金砖法”,可以用飞翔的板砖凌空砸人。梁山好汉中的王英、扈三娘夫妇就死在了郑彪手下。武松和鲁智深来到阵前,看见郑彪和包道乙两人正在用法术耀武扬威。武松就想找机会偷袭郑彪,但是被郑彪的师父包道乙发现了。包道乙为了救徒弟郑彪,当即祭起飞剑,斩断了武松的胳膊。武松当时就晕了过去,随时都有命丧沙场的危险。“那包天师在马上见武松使两口戒刀直取郑彪,便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剑来,从空飞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晕倒了。却得鲁智深一条禅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时,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将断,却夺得他那口混元剑。”鲁智深和武松这场大战以惨败收场,武松胳膊断了,差点丧命,鲁智深虽然救下了武松,却有没抓住包道乙和郑彪,也没伤得了包道乙、郑彪,他只夺下了包道乙的飞剑。这怪不得武松、鲁智深,这是《水浒传》中的设定,法术很强,强到武将没有打赢的希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