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不管大家了解《水浒传》是通过厚厚的文字书本还是制作的精彩绝伦的影视剧,相信大家对这部描写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小说的印象都是满满的“忠义”。梁山好汉虽出身遍布各个阶层,经历不同但莫不是以忠义行走江湖而被人推崇。在《水浒传》这部小说描绘的世界里,里面最讲究的便是忠和义,梁山好汉或“忠”字当头或“义”字当头。虽然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梁山位好汉,但是要评说水浒传里的第一“忠”,却并不位于梁山位好汉之列。这个人不是水浒中我们所熟悉的位好汉,而是方腊手下的一名大将,邓元觉,也是其手下四大元帅之首,有着宝光如来国师的称号。能做四大元帅之首,本领自是不凡。邓元觉曾在杭州与鲁智深交战,大战了50回合,也没有分出胜负,之后武松看两人旗鼓相当,担心鲁智深有失,随即上阵准备和鲁智深一起二打一邓元觉,邓元觉这才败走,之后杭州失守,邓元觉为避免被梁山军队包围,率军退守乌龙岭。谨慎的邓元觉退守乌龙领后感觉乌龙岭也不安全,毕竟乌龙岭地势并不险峻,山的后边更是有一条直通自己大本营的小道,如果宋江发现这条小道并派小部分军队偷袭,自己就危险了。于是邓元觉就去找自己的上司方腊搬救兵,却没有想到方腊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以自己只有四万御林军还要保护大内,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增援为由,没有给邓元觉一兵一卒。到了后来,梁山士兵还是通过当地人发现了那条小路,宋江随即派大军通过小路越过乌龙岭,直逼睦州。邓元觉和石宝拼命防守,但自己的这点兵力根本不够,而且还没有援军支援。石宝带兵坚守乌龙岭,而邓元觉则带领精兵救援睦州。宋江派出秦明出战,他和邓元觉大战几回合后,假装战败。秦明诈败而逃,宋江大军也假装战败,逐渐退军。邓元觉并未看出其中有诈,便紧追宋江的部队,不过却正中邓花荣的圈套,被花荣暗箭射死。虽然邓元觉词死了,但是他的忠和义还是依然让人们钦佩的。他虽然知道方腊的时间已经不长了,但是他没有被背弃方腊,投奔宋江。即使方腊没有给他一兵一卒,却还坚持作战,直至战死。说到邓元觉是第一忠,那就要与宋江比一比了。但是宋江和邓元觉怎么相比呢?只能从宋江投奔朝廷后来说,宋江在讨伐方腊时,朝廷不断的提供支援,具有人力,又有物资。这时宋江才不顾一切的猛烈进攻,虽然最后宋江取得了胜利。这与邓元觉相比就凸显出了邓元觉的忠,邓元觉在自己兵力甚少且没有方腊一兵一卒援助的情况下,却还要拼命镇守重要关口,尽管胜利无望,但是他不仅坚持作战,还从本就很少的兵力中抽出精兵救援睦州,甚至可以说是方腊对不起他。而宋江在战胜方腊后并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我们可以说是宋微宗对宋江和卢俊义等是卸磨杀驴,那么方腊对邓元觉就是还没有卸磨就杀驴了。就从这一方面来说,邓元觉对方腊的忠比宋江对宋微宗的忠要强很多。我们再对比一下邓元觉的义与鲁智深的义。两个人都有侠义精神,十分的注重义气。两人也都是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我们对鲁智深的了解要比对邓元觉了解的多得多,无论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痛打小霸王,还有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等等事例都能体现鲁智深的狭义,虽然鲁智深看上去像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大汉,即使他不知道该不该归顺朝廷,该不该攻打方腊,但是他按照宋江的指示都做了。在攻打方腊取得胜利后,鲁智深便出家当了和尚。他对名利这方面并没有特别强烈的追求,从他战胜方腊后退隐就可以看出,而这也是他得以存活下来的原因。也有人说鲁智深表达的是侠之小义,而对侠之大者表现的并不突出,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邓元觉表达的是什么义。有人说邓元觉表达的才是行之大义,邓元觉可以说是誓死保卫了自己的国土,面对宋江这样的强大对手,他没有选择带领士兵逃跑,也没有选择投降。而是自己带领精兵与宋江决一死战,他知道自己和宋江打肯定会输,但是他并没有胆怯。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为什么要增援睦州,是因为他知道如果睦州失守,那么宋江的大军就可以直接杀入方腊的大本营。可怜方腊还没有意识到这点,但是邓元觉却看到了。最终,宋江攻打方腊大本营后,朝廷令人烧杀抢掠,有很多人都被无辜的杀害了,单燕青一人就抢了两担金银财宝。由此当我们站在方腊一方的角度来考虑,可以说是邓元觉行了大义。但是如果方腊当时派兵给邓元觉,坚守睦州,那么睦州就可能不会失守,可能方腊大军也不会那么早的战败。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能够对邓元觉有更多的了解。我们通常读《水浒传》,总是了解宋江,鲁智深等等梁山好汉的忠义,而忘了方腊手下的一些大将,但实际上,去掉主角光环,谁是好汉还说不一定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