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水浒传》,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碗喝酒,大碗吃肉”,而且指名道姓吃的还是牛肉(当时禁止屠宰耕牛),以此表现江湖好汉豪情万丈,天不怕地不怕的反抗精神。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除了吃牛肉表现人物性格,《水浒传》中很多因为吃引出的情节,例如第三回,鲁智深请史进等人吃饭,要了些菜蔬果品,引出了后面的“拳打镇关西”;第二十四回,武大郎出门卖炊饼(经考证,应该是蒸饼),结果引出了武松怒杀潘金莲的剧情;第三十八回宋江想吃鲜鱼,结果引出了浪里白条张顺戏耍李逵的情节等等。除了孙二娘卖的恐怖“肉包子”,《水浒传》的大多数食物至今存在,是日常生活非常常见的时候,由此可以证明,早在北宋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已经与现代高度接近,除了没有辣椒、番茄、土豆、苞谷等明朝才传入的农作物,大部分的食物都已经出现,成为宋代人日常必吃的可口美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从《水浒传》中不难看出,宋代已经有了饭、粥、面条、饼、馒头、包子、饺子等食物。然而人不能只吃这些主食,还要搭配蔬菜肉禽蛋类,才能全面均衡营养。好汉们可以大鱼大肉,吃不起肉的百姓又该吃什么呢?富含蛋白质,且价格便宜的豆腐自然成了首选。《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有这么一段描写:戴宗去东京太师府送信,途经朱贵酒店,戴宗因为所练功法的限制,不能吃荤食,于是酒保给他做了一道加料麻辣的熝豆腐,类似如今的“麻婆豆腐”。别小看这段描写,足以证明宋代已经普遍食用豆腐,成为了日常下饭菜。而且小小的豆腐还和书中的第一大美女李师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文献记载,“豆腐”二字最早出现在宋初陶穀的《清异录》中。该书记载当时普通百姓如果吃不起肉,就会买豆腐,因为营养价值高,大家称呼豆腐为“小宰羊”。到了南宋时,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豆卢子柔传》中还以拟人的笔法介绍了豆腐的身世:“腐,谐音鲋(鲫鱼),世居外黄县,由黄豆作成,色洁白粹美,味有古大羹玄酒之风。在汉末出现,至后魏始有听说。”从此可见,豆腐最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宋代,大家“煮豆为乳脂为酥”,取名豆腐。豆腐是个好东西,虽然是黄豆制作价格便宜,但营养作用大,即便吃不起肉,也大多吃得起豆腐,所以将其与羊肉媲美,标其为“小宰羊”。深受人们喜爱,以至民间出现了专门的豆腐羹店,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宋代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一载:“嘉兴人闻人茂德,名滋,老儒也。喜留客食,然不过蔬豆而已。郡人求馆客者,多就谋之。又多蓄书,喜借人。自言作门客牙,充书籍行,开豆腐店。”由此可见,在当时商人和农户更是将制作豆腐当作一门容易获利的行业或手段。除了制作豆腐以外,还衍生发明与其相关的各种周边美食。例如东坡豆腐、豆腐羹、蜜渍豆腐、煎豆腐等等。东坡豆腐,相传为苏轼(东坡)所创故名。根据记载,其做法是:先用葱油煎,而后将香榧炒焦研成粉末,加上酱料,然后同豆腐一起煮。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酒煮油煎过的豆腐。也是相当美味。说了半天,大家可能要问,看见豆腐和戴宗、陆游的关系,李师师在哪呢?《唐宋传奇·李师师传》载:“李师师者,汴京东二厢永安坊染匠王寅之女也。寅妻既产女而卒,寅以菽(豆的古称)浆代乳之,得不死。”刚才说的豆腐羹,在宋代就是豆浆。当时有很多酒店兼卖豆腐羹。李师师本是染坊匠王寅的女儿,因为出生后其母就没了,她的父亲以豆腐羹代乳喂年幼的李师师,使她得以不死,这才有日后名震天下的汴京名伎,她与宋徽宗的扯不起理还乱的关系,使她成为了梁山好汉和朝廷搭话的最好中间人,这才有了之后燕青相会,宋江招安的情节。说到底,没有李师师,就没有梁山好汉日后的悲剧,而如果没有那碗豆浆,梁山好汉可能就在“聚义堂”继续替天行道,大碗喝酒大碗吃肉,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喜欢民间文化的朋友,不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