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期,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我遭遇了好多尴尬。
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而那个时候,乡村学校要聘到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困难。所以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也就将近一个学期,这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
但代课也是没法代。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一般来说,老师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很辛苦,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所以老师和学生只好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枯燥时,就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让学生阅读。
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年我来到高密一中,在一中又遇到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没有考上大学、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同伴,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他说了一句话:“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这封信后来被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她回到办公室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讲了这封信。当时,老师们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她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说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
李希贵
语文到了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考不出来
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
卷子批出来就更加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这两张试卷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
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读的都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
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给他大量地铺垫,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
后来他在初三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高考(课程),当时考了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没有突破分。这就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
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
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还是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
请病假看闲书换来的成绩提高
在语文课堂上确实有许多让我们反思的事件,年《中国教育报》曾经在“读书栏目”报道了一件事: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在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这种阅读的愉快体验带来的是让她不断请假、不断旷课,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
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写了一百多张病假条,她的成绩也特别突出。这个案例让我们语文老师感到辛酸,但却让这个孩子收获四百多部名著的阅读。
我们好多课堂确实是因为大量的繁琐环节而影响孩子的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就感觉不到生命的活力。
我随便找了过去的一个课堂实录,这是一个老师上朱自清的《春》开始的几分钟,老师:“请打开书的23页,读一下文章的名字。”同学们就读:“春。”老师又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啊?”学生就说:“朱自清。”老师接着追问:“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朱自清是哪里人?”学生就看注释,老师随后问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就这样一路问下来,搞得非常零碎。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好像有点极端,但这确实是好多好多语文课堂的一个现实状况。这样就把学生本来应该有的阅读时间就搞得没有了。
有这么一些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万字,九年时间学生要读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但是这个规定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64本,这不是指学生,还包括成年人。
我们国家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中小学生应该有多少阅读量?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十二年则可阅读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万至万字应当是合适的。”这样一些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要培养,但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错误时间给孩子看名著是非常愚蠢的
孩子们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由我们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这样就是愚蠢的。像我们把《匆匆》、《春》这样的朱自清的名篇,我们成人特别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本来就是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反问一问小学生,他会喜欢《春》吗?他会喜欢《匆匆》吗?我曾经对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每一次调查都是“排倒数第一、第二、第三”这么一个位置。
小学生这个年龄喜欢故事,逼着他学这种所谓的名篇范文,我觉得没办法学好。什么时候他会喜欢范文呢?他会泛读的时候,他就真的喜欢范文了。你看小学生他会泛读吗?他一开头就跑,让他泛读就太难了。但到初二了,他开始学会泛读了,他也喜欢范文的情调了,《读者》也会成为他们首选的读物,这个时候大量泛读的阅读期就开始了。
所以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应该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童话,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荐的好多书目孩子不喜欢。
现在出版界也有好多误区,所以要慎重选择图书。一个误区就是,好的名著被改编成学生读的连环画,或者有一套书把四大名著,把《红楼梦》改编成小学生读的连环画,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儿。叫小学生读《红楼梦》,他学不到什么,反而是害了《红楼梦》。他可能再也不读这个玩意儿,因为他知道这个是不好的,到了成年他也再不读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选了十位学生,问他“你喜不喜欢《红楼梦》?你是什么时间读的《红楼梦》?”十位学生,有七位学生说喜欢《红楼梦》,这七位学生是什么时候读的《红楼梦》呢?一个是高一寒假,一个是初四到高二,一个是高一暑假,一个在高二,一个在高一暑假,一个是初四暑假,一个是高一至高二上学期。
还有三位学生不喜欢《红楼梦》,我调查一下,全是在小学和初一读的《红楼梦》,从此他就不喜欢这玩意儿了,再让他读就很困难,就伤了他的胃口。所以,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
其次,有些名著有特定内涵,不适合孩子读。我想引用费孝通一句话,他说:“我小的时候,还没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很少有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书,我只能从爸爸妈妈的书架上找书看,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里边说你一刀我一枪的,很精彩。”我始终不建议孩子们读《水浒传》,这个书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会出问题。因为它里边好多容易迷惑孩子的,假的,那种义气,那种杀杀砍砍很容易养成孩子模仿的习惯。
还有,警惕假的少儿书籍。我举一个例子,这是《科学家爷爷谈科学》给小学生读的书,其中我举一个著名科学家谈地球资源,这肯定是给孩子读的书。但是随便拿出其中一段话来你就读不懂,连我们都读不懂。你看,里面谈到矿石的时候,它说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坏了么?这不越搞越糊涂么。
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
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年我到太原去,太原的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告诉我一个叫他很不安的例子,就是他的外甥女,从此就不喜欢旅游。不喜欢的原因是,只要一旅游,她妈妈就让她写游记。所以家里有旅游,要么就不去,怎么动员都动员不了。
阅读也是这样,有好多家长,一阅读就让孩子写读后感,一阅读就让孩子干什么事儿,就要写作,所以搞得孩子也不愿阅读了。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着急,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量,你不让他写,他也忍不住。
我们搞教材时,特别希望快出成绩。我们改了半年了,怎么成绩没有提高,甚至还要下降,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它是一个长线的改革,这个改革,在第一个学期甚至要以牺牲基础知识的成绩为代价。
但是不要紧,只要你坚持两个学期以上,他就会突飞猛进地提高。所以我们在改革初期,一定告诉所有参加改革和旁观改革的人,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的期望值不要高了。
今年春天,我外甥到老家潍坊,他刚刚一岁半,还没学会叫姥姥,结果一到潍坊就遇到一大批他要叫姥姥的人。这批人特别渴望这个一岁多的孩子能够喊一声姥姥。结果到一个地方,每天就一批人围着他教他说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把孩子教傻了。我一听这事儿着急了,你们赶快回来,再过一个月这个孩子就傻了。他天天没有成就感,天天在挫败感中,他还是学不会。为什么?再有两个月,你不教他就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等待,我们一定要慢慢去滋养。
网络编辑:贾丽
猛戳我们山晚i看周刊
1、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