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年,中华大地上曾经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评水浒、批宋江”运动。这场运动是否涉及到什么幕后斗争,这里不去说它,但在“评水浒、批宋江”运动中广泛流传的“《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句话,笔者是深为认同的。
说句题外话,因为当时打算在全国掀起这场运动,所以有关方面就需要了解一下水浒这部书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那时很少有人能看到水浒这部书,所以就印刷一些发给需要了解这部书的人。我的一个本家哥哥是公社的电影放映员,属于应该了解水浒这部书的人,所以有关部门就给他发了一部《水浒传》,被我看到后,非常喜欢,每隔两三个月就跑到他家去看一遍,以至于到最后把《水浒传》看得是滚瓜烂熟,梁山条好汉全都能背下,不仅能背下名字,还包括绰号、星宿。后来上了大学,我和同学说起,同学说我吹牛,我就在课堂上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把条好汉的姓名、绰号、星宿全写下来,满班同学都服了。
《水浒传》里面,确实是贪官遍地,污吏横行。朝廷里面有太师蔡京、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中间州县层则有高唐州知府高廉、江州知府蔡九、青州知府慕容彦达、阳谷县知县、郓城县知县,以及诸如节级、差拨、地保、里正、解差、刽子手、押司、孔目、都头、虞侯等胥吏,包括属于正面人物的梁山好汉戴宗、施恩、蔡福、蔡庆等等。
既然到处都是贪官污吏,所以这些人物自然就是梁山好汉的斗争矛头,一本《水浒传》,前七十一回,写的都是梁山好汉们和各类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做对的事。对于这些贪官污吏背后的总靠山—皇帝老儿,书中涉及笔墨不多,且评价颇高。比如第71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公明慷慨话宿愿》,因武松、李逵、鲁智深不愿因招安,宋江就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书中结尾,借作者口吻写道:“”至今徽宗天子,至圣至明,不期致被奸臣当道,谗佞专权,屈害忠良,深可悯念。”
有人说宋江是投降派头子,一心打算招安,所以自然会说皇帝好了,其实不仅是宋江,书里几乎所有的人也都是这样认为的(可能只有李逵例外)。比如说阮氏三雄,贫苦渔民出身,属于坚定的反招安派,可他们也认为皇帝是好的,在和官军大战石碣村时,阮小五唱道:
“打鱼一世蓼儿洼,
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赃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
阮小七唱道∶
“老爷生长石碣村,
禀性生来要杀人。
先斩何涛巡检首,
京师献与赵王君!”
“忠心报答赵官家”“京师献与赵王君”,还不是忠于皇帝吗?
为什么梁山好汉们普遍认为皇帝是好皇帝呢?我想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那时候天高皇帝远,普通老百姓根本接触不到皇帝,接触的就是州县官。对于这些官吏的好坏,老百姓有切身评价,是否贪是否腐,老百姓有话语权。因为接触不到皇帝,自然无法做出评价,不知道是明是昏。
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是皇帝一直在被神化。皇帝都被称作天子,是上天的儿子,替老天来人间管理老百姓,所以每位皇帝都说自己是天命神授、天命所归,圣旨一开头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记载,比如,商朝的开国皇帝子契和秦王朝的开国皇帝赢大业,都是吃了玄鸟的蛋而怀孕;周人始祖姬弃,是他娘踩了一下男人的脚印,也同样的肚子大了。这里面最出名的当属刘邦,他妈和一条龙交配,结果生了他,典型一个杂种,从这也可以看出刘邦的流氓本色。这事可不是笔者瞎掰,是上了官方正史的,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明确写道:“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中国人把皇帝叫真龙天子,估计和刘邦这一手有点关系。
从这以后,龙这个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刘秀打算称帝时,便声称梦见乘赤龙上天;南北朝时期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当年穷的给人打工,还自称有一条小龙作跟班随从;而李世民出生时,也有两条龙在门外戏耍,三天后才离去。
可能后来人们的文化水平有点提高,开始讲究礼义廉耻,再说自己是杂种,给老爹戴绿帽子,面上不大好看,说话就改变了。一般都是说出生时满屋发光,刘秀是红光,曹丕是绿光,孙坚是白光。赵匡胤出生时,又发红光了,还增添了异香,人称“香孩儿”。刘备生时发没发光,书上没说,但《三国志》有记载,说门口有一棵桑树,像个伞盖,明白人就说:“此家必出贵人。”可见和一般老百姓还是不一样。
这样说时间长了,再加上一些民间文学的演绎,皇帝俨然就成了上天的代表,是神。既然是神,那还能犯错吗?肯定不能犯错,所以老百姓都纷纷跪倒在这个真神之下,当然就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