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万禁军其实就是个笑话,北宋军队战

说到八十万禁军,那么人们肯定会想到水浒传,在历史上,水浒传成书在元末明初时期,作者是施耐庵。在后人的眼中,这本著作是非常有名的。现如今水浒传已经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小说的内容描写的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现如今人们即使是没有看过水浒传的原文,也肯定看过水浒传的电视剧。在小说中,人们肯定会记住一句话,就是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根据史书来看,“八十万禁军教头”指的是北宋正规军即禁军内专门训练士兵武艺的教练。根据水浒传来看,他们的代表人物有林冲、王进等人。总的来看,北宋的禁军是不断训练的,由此说来,北宋的军队战斗力肯定非凡。众所周知的是,北宋在赵匡胤建立之后,就开始实施崇文抑武的国策。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官是最吃香的。北宋时期,实施了严格的军制,不过历史上好像没有哪一个朝代没有实施严格的军制。在历朝历代中,对军制都是非常重视的。不过北宋的总教头与小说中的可不是一回事。无论是小说还是正史中,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只是听起来很唬人。由于北宋实施了崇文抑武的策略,那么武官肯定是受到排挤的,这样一来,总教头根本不是一个什么占有优势的官职。人们常说的八十万禁军中,在北宋时期根本达不到。在宋徽宗时期,由于朝廷吏治腐败,导致了兵源不足。那么兵源不足到了怎样的情况呢?在最为严重的时候,北宋的禁军连三万人都没有。不过宋徽宗时期,吏治腐败,但是在北宋的巅峰,也就是宋仁宗时期,是实实在在的达到了八十万禁军的数量。可是吏治的腐败让北宋走向了灭亡。宋仁宗时期,禁军的数量达到了82.6万人。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北宋的皇帝都非常重视禁军的数量,以及禁军的质量。赵匡胤的皇帝来路是从“殿前都点检”得来的。也就是在这个职位上,赵匡胤有了调动北周皇帝禁军的权力。从这一点来说,赵匡胤深知禁军的重要性。于是赵匡胤通过收编地方精锐,扩充中央禁军,于是禁军的数量以及质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根据北宋的兵制来说,赵匡胤深知禁军的掌控对皇帝的影响,于是就有了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赵匡胤对此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于是赵匡胤开始实施废藩镇,释兵权,罢功臣,典禁兵的政策,也就是说迫使武将交出兵权。枢密院是北宋掌管军政的地方,它与中书省并称为东、西二府。枢密院的长官就是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合称宰执。枢密院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战略决策,调遣军队,但不直接掌握军队。更为不一样的是,枢密使都由文官担任,这与其它朝代是不一样的。除了枢密院之外,负责掌管禁军的是三衙,他们分别掌管三支皇帝的禁军。三衙各设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更为重要的是,三衙互不统属。其次三衙负责全国军队的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总的来看,皇帝将兵权一分为三。从兵权一分为三来说,主帅在战场上只能按照皇帝钦定的阵图指挥作战,根本不能够应变瞬息万变的战场。从这一点来说,北宋的军队战斗力也是下降了。那么禁军的管理也是非常难的。更戍是指禁军负责守卫的地方。戍守边地的禁军,每隔一两年就要换防,互相更代。现如今看来,更戍法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驻军的统兵官和地方官吏不相互勾结。这就达成了一种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态势,由此说来,士兵对自己的长官并不相识。这样的好处就是使将兵分离,不至于兴兵叛乱。可是分离之后,将领与士兵不可能做到合二为一。更戍制度下,北方军队到南方移屯,于是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这就造成了战斗力的下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