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作者真的是施耐庵吗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m.yyk.99.com.cn/fengtai/68389/dianping-2.html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因为从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身边平时看到的一些文学史著作中,也写明《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但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却标明了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施耐庵一人还是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在我国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从明、清两代至今,人们关于《水浒传》版本上的署名,以及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就有多种说法,归纳下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水浒传》是罗贯中撰写的。明代嘉靖时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日钱塘施耐庵的本。”不仅如此,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园书目》的著录里都持此观点。

但是这种说法不见于任何一种早期刻本的题签。并且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同。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用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认为《水浒传》是作者施耐庵撰写的。此种说法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的题署,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此种说法最为普及,但是这种说法最早的两种版本出现于明末崇祯年间,比别的早期版本都晚。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水浒传》是由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著的。持此种观点的见于例如高儒的《百川志书》中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的本”是宋、元、明时代出版读书界的常用语,意即“真本”;“编次”就是“编辑”的意思。也就是说,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李贽《忠义水浒传·序》中提到作者,说是“施、罗二公”。金圣叹也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合著的。不过他认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后五十回才是罗贯中续的。所以他要“腰斩”《水浒传》,并在第七十回正文后面发表这样的评论:“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人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

此外,《忠义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有八回残本;又郑振铎藏有第十一卷第五十一回至五十五回一册)、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等都支持此观点。有这种题署的版本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

第四种说法,则认为《水浒传》是集体创作。持此说法的焦点集中在施耐庵身上,另一位撰稿人罗贯中较少异辞。撇开施耐庵不论,有十一种内容有差异的版本,都题有罗贯中的名字。一个作者不可能作十一种不同版本的《水浒传》!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施耐庵可能是一个托名,甚至罗贯中也可能是被人托了名的。并且关于这两个人的历史资料,少得简直如凤毛麟角,许多专家考证,甚至连考古学家也参加进来发掘,所得到的资料,有的模棱两可,有的被批驳者所否定(鲁迅就不信真有施耐庵其人)。因此认为这部小说不是某一个人的独立创作,而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以及前人的零散单本稿件进行统一编纂,再加以发挥扩充,则是一致的。因为在最早的《水浒传》出版之前,的确就已经有宋江故事流传并有书籍出版了。

因此,《水浒传》只有“编著者”,也就是郎瑛所说的“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编者的姓名,目前一般认定是施耐庵,少数人以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编,并认为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更有少数的人认为施耐庵不过是个假托的人名。例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说:“疑施耐庵为繁本者之托名。”他的根据,是最早出版的《水浒传》简本书上并没有编著者署名,过了几十年,出来繁本,不但内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这个作者,很可能就是万历年间繁本的修订者,不过是造个元代人名字随意加上去而已。甚至有人认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谐音,意思“就是我”,也就是编者罗贯中。

由以上材料来进行分析,《水浒传》并非成于一时,也不是作于一人之手;从宋代到元明清,历代都有许多俗文学家对这部小说进行过增润修饰,所以不同的版本颇多,其中施耐庵可能是第一个进行编纂加工的“总其成者”,贡献最大。从内容分析,其历史、地理、气候方面的错误较多,不像熟悉历史、地理的罗贯中曾经参与编写或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