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意象与四大名著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旧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感觉那些老演员表演得有些“做作”,拿腔拿调,摆弄架势,好像唱戏一样,没有现代剧里的演员表演得那么自然。大人们喜欢看,我也跟着看,心里有点小小别扭,也不敢多说什么。长大以后陆陆续续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原著,再看电视剧,心下里豁然开朗:人家那样的表演方式不是故意做作,完全是忠实于原著的,因为书里头就是这么写的!三国、水浒、西游记的故事都能找到历史原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明清时代出现了小说,在小说出现前,各种各样的戏剧、话本、口头文学、评书、传奇已经多得数不胜数,四大名著做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实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摘苹果。二十多岁开始读《红楼梦》,红楼梦对古典戏剧直接的引用,甚至回目都用戏曲命名: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好了歌》、《红楼梦十二支曲》、《红豆曲》,活脱脱就是戏词,谱上曲就能唱,周汝昌评价曹雪芹是大文豪,大词曲家,诚哉斯言!中国古典小说自有其长处,擅长描写人物。写人物不直接叙述其内心,单凭言语动作,人物精神自出,这是戏剧的手法。戏剧和电影只表现角色的言语及动作,但内心生活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度技巧。可惜几乎所有的“新文学家”,都努力去学西洋小说,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思想,不但读来沉闷,人物的性格反而并不明确,这是不学习中国古典小说技法之故。四大名著搬上大银幕之后,用的台词基本都是书里的原话,特定人物说的话甚至与原书中一字不差,名著本身就融合了戏剧的成分,就是最好的剧本,不需要改编。京剧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时才有的名号,实际在此之前,戏剧的精神早已融入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