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光不能倒流,但我们依然可以去探寻自己内心的小孩,然后拥抱它,对TA说点儿心里话。
今年“六一”,我们开启了一个话题:如果回到童年,童书创作者们想对那个时候的自己说什么?同时,那个时候的自己,如果遇到了某些好书,遇到了某些指引,会不会比现在过得更好?会不会更坚强或更勇敢?着墨更加“出神入化”?抑或就当是朋友聊天,会对小时候的自己讲哪些值得看的好书呢?
我们邀请了22位童书创作者,有资深、有新锐,请他们来一篇幻想文,尽情抒发,在这个“六一”,把自己变成孩子!
“童年”是我的写作老师
■葛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儿时的生活再艰苦、再单调,在回忆中也是美好的,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其实除去回忆儿时的快乐,我们还常常以自己的童年为师,以童年的经验启发自己,对照自己。
比如,有的父母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光顾着玩乐,荒废学业,长大了之后一事无成,就想着:一定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刻苦学习,做有文化的人。
有的父母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被严格管教、玩的时间很少,就会觉得:我有了孩子,一定给他玩的时间多一点。不管这些做法是不是妥当,都是来自童年的经验。我们的童年在潜移默化地启迪我们,从某个角度来讲,是在做我们的“老师”。这点,我深有体会。从我的读书和写作中就可以看出。
我小时候比较爱读书,那时候书很少,我也没钱买书,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图书馆或找同学借。我小学五年级读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那时还没有少年版,有许多半文言的句子不太懂,但我还是读。其实不是什么自觉性,主要是其中的故事吸引了我,就是因为故事有趣,我才把它看成是一种享受,引得我积极主动去读。后来,我又看了许多书,诸如《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这些写英雄人物的书籍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故事性。
这种读故事的童年生活,明显影响了我的写作:我是搞儿童文学创作的,比较注意编织故事,这是来自我童年的经验。养成读书习惯,兴趣很重要,要想让小读者喜欢看你写的书,就必须要有吸引人的故事,才能真正吸引小读者,让他把读书看成是一种享受。
童年的读书习惯也培养了我编故事的能力。我常常讲:人的脑子就像一个仓库,读书就是往大脑这个仓库里装东西,脑子里装的故事越多,能够拿出的东西就越多。这样我写故事时就比较得心应手。更主要的是,童年生活(包括后来我教书接触孩子的童年生活)直接影响了我的写作。
童年的生活经验让我认识到:孩子最喜欢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喜欢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自己的影子。懂得这些,使我受益颇丰。比如,我写童话《蓝皮鼠和大脸猫》中的两个形象,实际上来源于生活中的两个孩子。我写《小糊涂神藏在学校里的秘密》更是牢牢地抓住两点:贴近生活,写孩子。最早的长篇童话《小糊涂神》被改编成系列动画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就是因为里面的小糊涂神是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形象,每个孩子都能从他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现在新的系列《小糊涂神藏在学校里的秘密》更是贴近生活、贴近孩子:故事背景发生在小学,主角是一个班级的小学生,在每个故事中,小糊涂神都要送到班里一个小怪物,每个小怪物都有一个滑稽、可笑的名字,比如“请问,馅饼熟了吗”“今天老师不留作业”“请你踢我一脚吧”,你在班里大声叫这样的名字,大家又看不见小怪物,肯定会造成误会。这就产生很多幽默的生活故事。
细说起来,这些故事实际上是带一点儿童话色彩的校园小说。里面的小学生、小怪物,都是孩子,你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奔跑的尽头遇见自己
■张牧笛(编剧、作家)
我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小时候体弱多病,去幼儿园的次数几乎是一天打鱼六天晒网。每天待在家里,陪伴我的除了爷爷奶奶,就是一扇眺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几件简易的玩具和一些书籍。窗子能看得见风景,春天,能看到对面墙上油绿的爬山虎和架子上垂落的紫藤花;夏天,雨水将柏油路洗刷得像镜面一样光滑;秋天,行道树上的叶子色彩斑斓;冬天,北风呼啸,马路上的人也少,但天空经常会飞过一群鸽子,拍打着闪亮的翅膀,顿时,冬天的一切就都活了起来。
小时候做过许多天马行空的梦。像所有女孩子一样,我对许多职业充满了幻想和羡慕:教师、舞蹈演员、卖花姑娘、漫画家、珠宝设计师……其中我最想当的是书店老板,红漆门上挂着铃铛,房间里摆满绿植,阳光暖暖,墨香阵阵,没人的时候就从书架上随意取下一本,慢慢地读,与时光为伴。书店的梦想持续了很久,从此心里有了希望,仿佛一切都近在眼前,只等我拔开腿,奔跑过去。而事实上,在我长大之后,并没有成为一个卖书的人,而是成为了一个写书的人,也算沾边。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可以通过书写,重温自己的童年岁月,让它在记忆中复活,并尽可能生动地呈现在我的文字之中。
有段时间,我有夜跑习惯。那阵子我的工作压力很大,每次在小区周边跑步,高楼大厦总给我一种逼迫感,灯火通明的夜景,掩盖了本该璀璨的群星。那时我就想,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离童年也越来越远,远到我们几乎快要忘记它们的存在。虽然每个人都曾经做过孩子,但记得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的人是多么少啊。有时跑着跑着,我就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一瞬间,仿佛自己是用她的眼睛在看,用她的心灵在感受,用她的步伐在奔跑,不是奔跑在钢筋水泥间,而是奔跑在寻找她的路上。
我像风一样地朝她奔去,伸出双手拥抱她,并送给她我的小说《向着阳光奔跑》作为礼物。小说的主人公姜潮是个不幸的少年,因为一场火灾失去了双亲,被迫和陌生的外祖父一起生活。性格的差异、情感上的隔阂和各自心中难以化解的痛苦,使他们不断地爆发矛盾和冲突,但最终,他们在相处中学会了爱和妥协,也发现了彼此身上的亮点,并相互支撑着从生命的阴霾中走出来。而姜潮在和小伙伴一次次全力以赴的奔跑中,越来越勇敢自信,越来越朝气蓬勃,如同奔流的溪水,先是叮咚,继而潺潺,接着哗哗地向前奔涌。而奔跑的尽头,不仅有新生的朝阳,也有童年的自己。我想用文字去抚慰她曾经的寂寞,我想让她从书中获得追寻梦想的力量,我想告诉她,每一次全力的奔跑都是成长的历练,是走向未来的活力。
孩子,请向前看
■王苗(《国色天香》作者)
一个孩子变成一个大人,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神奇魔法,其间充满惊涛骇浪、艰难困苦。如果不用明亮和光芒把它填满,它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黑,像凶残的猛兽一样吞噬你的元气,让你沉沦到无边的黑暗和虚空中无法自拔。我的心中也有黑洞,很幸运,我用儿童文学写作填补了它,消解了它。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爱读书、爱幻想的孩子。本来就容易异想天开,书读得多了,点子也多,奇奇怪怪的念头就更多。我对世界充满了巨大的好奇,愿意去探索,这个过程让我很享受,但浩渺无垠的未知又让我充满恐惧。比如,我会害怕某种无法预知的灾难突然降临;会担忧自己生某种罕见的怪病;会怀疑自己有着离奇的身世,比如是一个不知来自何方的弃婴……我不敢把这些杞人忧天、天马行空的想法告诉包括父母在内的人,害怕说出来后它们就会变成真的。于是就一个人默默承受着。我慢慢变得敏感、自卑、自我封闭、叛逆、抵触一切,表面上是“乖乖女”“优等生”,实际心中波涛汹涌、山崩地裂。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就是成长中的黑洞。
现在的我,已经想不起来自己是如何迈过那道鸿沟,跃到沟壑的另一边,成为现在的自己的。想必还是读书帮了我很多。现在每每在记忆中看到那个艰难的、踽踽前行的小女孩,我还是想对她说:孩子,你很勇敢,也很坚强,幸好坚持下来,感谢你没有放弃。
孩子,你不是孤独的,虽然那时的你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一本书叫《小王子》。一个小男孩独自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星球上,孤独地看着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44次。但在这颗孤独星球上,他还有独一无二的玫瑰花,只要跟外界事物建立了连接,没有人是孤独的。
孩子,请接受你自己的样子,永远追随自己的内心。你要知道,让自己变成惯常意义上的更“优秀”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勇敢面对和坚守自己的“初心”。那时的你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一本书叫《时代广场的蟋蟀》,一只来自乡下的小蟋蟀在大都会纽约成为炙手可热的歌星,但当它发觉自己怀念宁静的乡下时,就勇敢选择了离开。
我最新的长篇小说《国色天香》写的是一座京剧的大花园、人生的大花园。在这片花园里,有艰苦磨难,有杂乱纷扰,有自我怀疑,有迷茫无助……但是,里面的孩子们心怀信念、顽强拼搏、从不放弃、勇敢探索,终于到达一个五彩斑斓、鸟语花香的世界。这部作品是写给现在的我的,也是写给过去的我的。
遇见“小小我”
■张菱儿(儿童文学作家)
遇到童年的自己,我会拉起“小小我”的手,把她领到我的书架前——从长廊到客厅十几个书架——我要向“小小我”介绍我这些年的收藏和创作,并且把我珍藏了30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送给“小小我”,那是我用第1个月的工资买的一套书,只为圆我童年心中的一个梦,或者说一个小小的奢望。
“小小我”抚摸着书,轻声对我说:“谢谢!我很喜欢。”我知道“小小我”喜欢这套书。在学校里的时候,老师发了一份书单,“小小我”浏览了一遍,看到一套《中华上下五千年》,那是一套历史读物,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讲述华夏五千年间的风云变幻、兴衰成败,书分为上下两册,定价5.60元。她特别喜欢,可口袋里没有那么多钱。“小小我”家里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们也都在上学,父母两个人干活要担负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家庭生活并不宽裕,因此“小小我”不想向父母要钱,增加父母的额外负担。“小小我”回家数了数自己的零花钱,只有1.23元,那是她参加学校组织的拾麦穗和捉虫子劳动所得,当然也有父母让她打醋买盐剩回来的1分2分的硬币。父母比较开明,“小小我”劳动的钱没有被没收,归自己自由支配。“小小我”手心里攥着她的所有积蓄来到学校,尽管她心里特别想要《中华上下五千年》,但手里的钱实在差得太远,不得不放弃,最后买了一本《新华字典》,花了1.10元,可《中华上下五千年》种在了“小小我”心里。
我告诉“小小我”,我参加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想送给自己一件小礼物当作纪念,鬼使神差就进了书店。徜徉在一片书海里,在一排排书架前浏览,琳琅满目的书让人眼花缭乱,在我看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时,心里怦然一动,我知道该送自己什么了,虽然我已经过了阅读这种书的年龄,但我还是把它捧回了家。真好,今天遇到了“小小我”。
我还想送给“小小我”一本《乌头花开》,这是我写的一部回望童年的少儿成长小说,前几年还被改编成了15集的动漫剧。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从中能够看到“小小我”的身影。如今,我把这本书送给“小小我”,是最合适不过的礼物。我说:“我想让你像书中的小主人公伊敏一样,能够变得内心强大,阳光、自信起来。”
千万别小瞧看似不正经的“小人书”
■陈梦牵(《蒲公英阿力找新家》作者)
我的童年不像现在的小朋友那么幸福,图画书还是奢侈品。那个年代几乎很少全彩印刷的书,我的第一套全彩图书是迪士尼故事系列。虽然以现在的角度来看,仅仅是一本配图故事合集,并没有发挥图画与文字共同叙事的优势,但我依然爱不释手。更多的时候读的还是内页黑白的儿童文学。
我妈妈那时候也买了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给我,但是她和现在很多父母一样,知道读书好,希望子女尽快去阅读经典。于是在我小学的时候让我读《简爱》。《简爱》的原著和一块砖头一样厚,再加上英文翻译成中文后,所有的句子都文绉绉的。让那个时候的我读得云里雾里,感觉在完成任务。所以虽然我很喜欢阅读,但也曾一度对太厚的书产生过阴影。
我会对小时候的自己说:不喜欢读那些名著大部头也没关系,谁说不能读读不相干的小人书呢?其实小朋友阅读,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每一种品类下的图书都有做得非常优秀。家长们千万可别小瞧了那些看似不正经的“小人书”。科幻小说也可以探讨宏大的人类命运,有很深的人文主义关怀。图画书也可以讨论战争,生死等沉重话题。
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为孩子创作图书的作者啦!其实一本书就是作者抛出的疑问,给自己的回答,不一定正确。但希望引起读者的讨论。《蒲公英阿力找新家》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快乐?哪里才能找到快乐?”在书里,我希望通过结尾阿力与小女孩的互相陪伴来回答这个问题。快乐的地方就是有爱与陪伴的地方。也希望这本书能陪伴这一代的小朋友成长,在这一代小朋友心中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希望童年疯跑的我,身边有长大的我跟随
■王子豹(《一粒尘》作者)
如果回到童年,可能我会想回到自己比较无助的那个阶段,印象里自己玩得很疯但实际有好多事都不知如何解决的童年。时间段大概类似小学2~3年级的寒暑假,那时父母忙工作,假期我一个人在家,成天看电视不写作业,经常有临近假期结尾熬夜写作业写不完,急得要哭的记忆。
回忆起来,总觉得小学时候的寒假作业为什么自己都不懂呢?自己一个人苦闷地写作业。唯一有印象的是寒暑假作业本上封二和封三上的漫画是能看懂且觉得有意思,到现在依稀还有印象。
如果是现在的我回到过去,我会想回到那时的我身边,帮他规划好一天的生活,有玩的时间,也有写作业、看电视的时间,我会与他商量这些计划,让我们双方都满意,然后他有不懂的地方我会和他一起交流,了解他独特的不理解,然后一起玩着把问题解决。我希望童年疯跑的我,身边能有长大的我跟随,我会看着他,凝视着他,尊重他,不过多干预,但也不抛在一旁。我想让他知道,他对我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存在,最宝贵的存在,他值得被重视,值得被爱,而我就是最爱他的那个人。
如果给童年的我分享童书。我会和他一起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虽然那个时候他不一定会喜欢,但我觉得早读一下没什么不好,毕竟人总是要失恋的。我会和他一起读《逃家小兔》,虽然现实中的妈妈很忙,但理想的妈妈会跟着你直到天涯海角,陪伴着你,支持着你。我会和他一起读《大猩猩》,虽然现实中的爸爸很忙,但理想的爸爸会陪你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