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经过评书演义以及电视电影的传播,已经是家喻户晓。梁山上的好汉的故事,也被广为流传。作为一部小说,无疑它是成功的,但是却和当时的历史却相差很远。那《水浒传》中的好汉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还有没有别的著作讲述梁山好汉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南宋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叫王称,他写了一部书,叫做《东都事略》,在《东都事略》里面,他提到一件当时不是大事,但是现在却每个人都知道的事,那就是宋江寇京东。
京东就是山东,当时有一个退休的官员,名字叫做侯蒙,他给皇帝上书提建议,说了这样几句话: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
侯蒙所提到的宋江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梁山好汉的故事了。里面的河朔,指的是是河北,京东就是是山东了。还提到了这支小部队,人数虽少,但是战斗力却非常强,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几万官军都对付不了他。
因此,侯蒙就断定其材必过人,宋江肯定是才能很高,超过常人。所以他才给皇帝提了个建议,不如赦免宋江造反的罪过,招降过来,改变成官军让他去攻打方腊。
北宋末年,方腊起义声势浩大,上百万人参加,震动朝野,而且还称了皇帝。招安宋江去打方腊,这样不但可以平息东南之乱,而且还可以平定山东之乱,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这只是侯蒙的一个建议。至于后来是不是这样发展,历史上并没有明文记录,征方腊不过是《水浒传》的一厢情愿罢了。
《东都事略》中还提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张叔夜,他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宋江在纵横山东的时候,他在海州做知州。
海州是哪儿呢?就是现在江苏的连云港。《宋史》中记载,宋江带着部队打到海州,在海边劫掠了十几条海船,准备从海上逃走。
张叔夜作为一州的长官,当然不能置之不理,这样他就是失职,当然在当时腐败的朝政下,失职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不失花石纲就行。
但是张叔夜却是个负责任的官,他召集了一千多敢死的战士,设下了埋伏,派了一支小部队,摇旗擂鼓,引诱宋江。等待宋江进入埋伏圈以后,就一声令下,先把他的海船都点火烧了,断了他的退路。
宋江一看伏兵四起,没有出路了,就投降了。投降以后呢,可能是参加了征方腊之役,但是也可能没有参加。
为什么说可能参加呢?这是因为有一些史料,比如《皇宋十朝纲要》里边讲到,宋江因为镇压方腊起义,在童贯的率领之下,跟着另一个官军军官,叫做辛惺忪的人,两个人一同杀入方腊的上苑洞,杀到洞里头,俘虏了方腊手下的宰相,还有其他的官员。
那为什么说宋江又可能没有参加呢?那是因为关于宋江的这些记录数量太少了,而且非常粗略,而《宋史》对宋江被张叔夜招安后的事更是只字未提,所以说征方腊的这件事可能是假的。
但是不管征方腊的真假,而宋江确实是被朝廷招安了,因为当时有一个叫做李若水的人,写了一首诗,就是讲这个事的,这首诗的诗名叫做《捕盗偶成》,摘录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去年宋江起山东,
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
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
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
士女骈观犹骇愕。
今年杨江起河北,
战阵规绳视前作。
嗷嗷赤子阴有言,
又愿官家早招却。
我闻官职要与贤,
辄啗此曹无乃错。
招降况亦非上策,
政诱潜凶嗣为虐。
不如下诏省科繇,
彼自归来守条约。
小臣无路扪高天,
安得狂词裨庙路。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在那些官员眼里,宋江还是盗而且,本质并没有变,只不过是换了衣服罢了。
讲述宋江等人的故事的书,除了《水浒传》之外,《大宋宣和遗事》也不得不提。当然,这部书不是专门写梁山好汉的,只是涉及到了梁山好汉而已。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讲史画本。讲的是北宋的衰亡史,其中涉及到宋江起义的,大约有四千字左右。
这部画本文字非常简略,带有一点提纲的性质,但是里头内容很丰富。其中包括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受招安、征方腊等等精彩故事,整个的次序跟今天《水浒传》小说里边的次序基本都是一样的,这可以说是搭起了水浒故事的一个框架,说明至少到了元初,水浒故事基本成型了。
《大宋宣和遗事》当中,也有一张好汉名单,人数也是三十六,和《东都事略》相同,还没有发展到一百零八人。而且这部书还是第一个提到梁山泊的书。
宋江的史料中,没有说宋江具体实在梁山泊落草的,龚开的《三十六人赞》中也没有提到梁山泊,《东都事略》中更不会提到梁山泊。而就是在这部书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到了梁山泊只不过他把梁山泊的位置弄错了,不是山东的梁山泊,而是太行梁山泊。之所以会这样,现代史学家推断,是因为作者是南方人,对北方地理不熟悉。
和《水浒传》创作时间差不多的元杂剧,对《水浒传》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它至少为梁山好汉们确定了一个大的背景,确定了一个准确的地理位置,没有让梁山好汉们无家可归。
《水浒传》中好汉的数目,头领的数目,也都是在元杂剧中都确定了。元杂剧对《水浒传》影响这么大,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水浒传》从元杂剧吸取的具体故事情节却非常的少,我们来看看元杂剧中涉及水浒故事的都有哪些。
元杂剧中的水浒戏,今天我们知道的有几十种,其中剧本完整保存下来的大概十出左右。能确定作家的更少,只有四出。其中有一出是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有一出是康进之的《黑旋风负荆》;还有李文尉的《燕青薄鱼》;再有一个就是李志远的《还牢陌》,这四本比较确切,是元代的作品。
另外还有几种像《征豹恩》、《黄花玉》、《五虎大劫牢》、《七虎闹同台》、《王矮虎大闹东平府》、《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等这就分不清作者和时代了,有一出叫做《折担儿武松打虎》的戏,这是不是就是小说里武松打虎的雏形呢?很可惜,这出戏失传了。
《水浒传》中主要是写宋江起义的,除了宋江以外,其实还有一个起义的人是真实的,这个就是梁山的首任大头领王伦。
王伦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他是北宋庆历年间,一个士兵起义的领袖,带领着几百个士兵活动在山东、苏北一带,当然最后还是被镇压下去了。他起义的时间,早于宋江起义七八十年。
《水浒传》中描写童贯也很有意思,童贯是北宋王朝的枢密史,这个职务在宋朝中,是武职第一。书中写他曾经率领大军镇压宋江起义,却被宋江打的大败。宋江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梁山泊端的名声大振!
很可惜,故事虚构的,让一个武职第一的大官,率领大军去攻打宋江?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事儿。宋江只有三十六人,杀鸡焉用宰牛刀,那么童贯镇压过谁呢,他镇压的是方腊。
所以说宋江的梁山好汉,在北宋时期,只不过是一小股未成气候的盗匪而已,经过加工,充实,提取,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