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章。
作为一个男孩的家长,但凡有跟教育有关的事,我都特别上心。
近日,我从网上看到一名家长建议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从教材中删除的言论。
理由有三:“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
非常重的三顶帽子。
任其中任何一条理由单独提领出来讨论,都能在网络上掀起争议的狂潮,更何况该家长一来就是“3合1”。
《水浒传》怎么会是这样一本“毒书”?难道我看过的《水浒传》和该家长看过的并不是同一本?
01
《水浒传》到底讲了什么呢?
若是按照通俗的方式解释,那可真是一群人闯了祸,或是被逼无奈,逃到梁山当了强盗的故事。
倒拔杨柳的花和尚,不守规矩,不就是个反面教材?
孙二娘卖的那些肉,你敢吃吗?
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众人心领神会,就是不敢随便讲。
整个故事里人物,三言不和就动手,两语不齐就手起刀落。
我敢说,《水浒传》的每一集都能成为罗翔老师的典型案例,里头的人物绝大多数都称得上“法外狂徒张三”。
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好几代人都在老师的要求下,或是因个人喜好看过《水浒传》,难道我们都被荼毒了?
我看过原著,电视剧也看过好几遍,那首《好汉歌》我能够张口就来。
那时候,只要谁先唱:“大河向东流呀”,旁边的人就能接:“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呀!”
如此热门而经典的影片,这么多人看完了,大家都学坏了吗?
整个社会秩序崩塌了?或是有人依样画葫芦,落草为寇了?
并没有!
我们那一代年轻人心理不脆弱,难道现在的学生就都是玻璃心?
我想,脆弱的是某些家长。
02
纵观古今中外,秦始皇和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都曾经做过限制阅读的事。
是书籍引领着人民走上了歧途,才遭此大难吗?
非也。
是提出这无理要求的人有问题。
他们都知道,书籍是开拓思想疆域的利器,可以打开眼界,让人们的思想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统治者可以管住人们的身体,却管不住思想,所以,他们害怕。
现在,换成某些家长害怕了。
他们害怕坐在教室里的孩子看懂人世真相,看到世态炎凉,体会人生喜悲。
他们想要孩子的眼里只看得到光明和美好,容不得一点尘埃和肮脏。
然而,这个世界,怎么可能一尘不染?
我庆幸的是,我们的教材并非清一色的歌舞升平,孩子们还能看到山神庙前的风雪。
学生们能在他人的悲里,体会到什么是善;在他人的愁里,感受到来之不易的幸福。
曾经,我给孩子阅读《山海经》,他反问我:为什么人类总是想要猎杀神兽,它们并没有伤害任何人。
我非常震惊。
孩子有孩子的视角,他们会在阅读中通过思考,产生自己的判断,这是成长的过程。
在某些家长眼里,孩子们缺少判断力,没办法做出深层次的思考,所以他们需要生活在“无菌环境”里。
这很可怕。
这些家长剥夺了孩子们自主判断的机会,没有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在“无菌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看不清黑,辨不出恶,未来却要他们独自面对真实的生活,这无异于推人入火坑,将羊送入狼群之中。
有着“精神无菌”的家长做的不是保护,这是蓄意谋害,他们比《山海经》里的神兽更可怕。
03
从语文课正式进入学生的生活,孩子们自愿或是非自愿要阅读的名著何其多。
客观地说,能进入名著书单的古今书籍有几本是喜乐安详的呢?
没有揭露深刻的社会现象,没有表现人性的善恶,又凭什么称为名著呢?
《呼啸山庄》讲的是养子的病态复仇;《安娜·卡列尼娜》讲的是已婚妇女因恋爱脑,出轨与一个渣男,最后获得悲惨结局的故事;《傲慢与偏见》则是“绿茶大师”最终如愿以偿嫁给了高富帅的故事。
就连著名童话故事也是以孩童可以理解的语句揭示生活的真面目。
《灰姑娘》讲的是儿童被虐待的故事:受害者只有想办法逃离出去,寻求有力量的人的帮助,才能换来新生活,惩治恶人。
《白雪公主》讲的是高颜值能够给人带来便利,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却同样能引起其他人的嫉妒和偏见——不就是靠脸嘛,凭什么能轻松获得一切?
《美人鱼》则讲的是女孩如果是恋爱脑,一定不会有好下场。亲爱的,那不是爱情。
把童话故事按照成人的方式去解释,是不是某些家长们就不能接受了?
那孩子们还能读什么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着各式各样的新闻,有血性、有惊悚、有阴谋。
若是按照“无菌”培养,学生们只能蒙上眼睛,堵住耳朵,才能活在一个“干净”的世界。
反正我看不出来“无菌培养”对孩子有什么好处,我只看出来离谱。
04
“无菌”的世界,亦是“真空”的世界,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空心”的孩子。
彩色的泡沫,一碰就会碎。
我们培养孩子,不是让他们踩在云朵之上,一不留神就摔得粉身碎骨。
作为父母,教给孩子基本生存技能首先是正确认识真实的世界。
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有权谋、有诡计、有陷害;相对地,有仁善、有博爱、有大义。
孩子们的眼睛黑白分明,他们能在黑夜里看见光明,也能在阳关下,看到阴影。
优秀书籍是孩子们踏足社会之前必备的“预防针”,家长应该做好“额外支援”,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事物的正反两面,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水浒传》没有问题,我倒是建议提出“下架水浒”的家长,重新阅读一遍中外名著,重新塑造一遍“三观”,还来得及。